东方祁和东方煌想了想,下午的时候,他们好像趁着大家围在桌边商量的时候,偷偷拿了点儿茶。难道是这个吗?
“我们在下午的时候,拿了点儿茶,想看看刚刚制出的茶观看。看了会儿觉着没意思,又想着弄脏了不好在用,便给扔了……”想了想记不起扔哪了,推了推旁边兄弟几个,示意他们也跟着想想。
“哦哦哦,我想……我想……我记得看过之后,好像是随手扔在了一旁的盆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了。”东方珏指了指井边放着的木盆。
“你们说你们是在这个盘子里拿的茶吗?”拿出那盘炒制的没有茶香的茶,很难想像这是他们找了半天茶香。
“嗯嗯……嗯嗯……我们拿的就是这个盘子里的,”看着盘子里截然不同的两种差,几人指着炒制出来的茶连连点头。
蒸茶和炒茶不同,蒸茶用于蒸出茶中的……(唐代茶叶生产从采摘茶叶到制成茶饼共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蒸茶为第二道工序,利用高温高压蒸汽将茶蒸热,使梗、叶变软,以利压制成形。宋代贡茶在采摘之后、蒸造之前,还要比唐茶多一道工序:拣茶。[1]
利用高温高压蒸气将茶蒸热,使梗、叶变软,以利压制成形。
蒸茶工具有灶、釜、甄、叉。其制作材料分别以土、铁、木、瓦、竹所制成。
参考资料
[1]陆羽(唐朝)《茶经》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河东新村街4付3号: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150页)而炒茶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当地人留着一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c,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c。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
第七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