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年,三月。
距离李存孝上次得神兵之日,已过去六月有余。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其一,当朝天子,改年号光和;
其二,朝廷首次在宫苑西园开设邸舍,公开卖官!
第一件事嘛,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已经是这位当朝天子更换的第三个年号了。
而第二件事,无疑是把汉灵帝推上了风口浪尖。
百姓们口口相传,此刻的汉灵帝在百姓心中,已经成了史上第一的昏君!
不体恤民情也就罢了,居然公开卖官鬻爵!
这不是昏君是什么?这件事的发酵速度,就像有一只大手在幕后推动着。
究竟这个时代,是何人能将舆论之声掌握的如此娴熟?
此刻,李宅正厅中,李家两兄弟正彼此迎面而坐。
李儒娴熟地温了一壶热茶,品了一口,望向自家弟弟,
“安弟,汝自幼熟读兵书,也颇晓人情世故。
对于当今天子卖官鬻爵一事,有何看法?
今日只有你我兄弟二人,可但说无妨。”
李存孝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当今天子执政,依愚弟之见,行同儿戏!
年号频繁更改,重用宦官参政,放权外戚。
此人当真是昏聩无能!如今更是卖官鬻爵,皇权之威何在?民心何在?”
“安弟,汝之想法与诸多世家子弟倒是基本一致。
然,刘宏若真如此昏庸,又岂能从窦氏乱政之下,成为如今的霸道天子?
那些宦官,可没有气魄做出这卖官鬻爵之事!”
李儒又轻轻抿了一口茶水。
李存孝闻言,心里一惊。
“弟愚钝!还请兄长解惑!
依愚弟之见,这卖官鬻爵之举,实乃祸国殃民之策!
若是地方之上,都是那些买官的谄媚之臣当政,百姓们如何生存?”
在李存孝看来,汉灵帝刘宏,历史上便是臭名昭著,这等昏君有何必要讨论?
就是一冢中枯骨罢了!
李儒也是不急不慢,待李存孝说完,反问道,
“为兄近几年来,对天子之生平多有研究。
天子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桓帝驾崩后,窦皇后临政。
侍御史刘?向窦武举荐宏(汉灵帝)素有贤明,后被接入宫中,承继大统!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被封为闻喜侯,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
这番情况,换作安弟你,可有破局之策?”
李存孝思虑再三,即便作为穿越者,他也确实想不到这种情况,如何逆风翻盘。
“还请兄长解惑!”
遇事不决问李儒嘛!
“天子继位后,深知窦氏之威。
遂重用并拉拢宦官王甫、曹节等人。
建宁元年九月,众宦官发矫诏。
诛杀了窦武、陈蕃等人!
之后敕封各大宦官。
次年党锢之祸,中常侍侯览,指使同乡人朱并上书弹劾张俭等二十四位山阳名士结党,图谋不轨。
刘宏见到奏章后,问计于宦官曹节。
曹节借题发挥,解释说党人危害社稷,要求扩大到全国范围清剿党人,刘宏准奏!
最终这场灾难,导致了七百士人无辜被害!
安弟,此等事件观其表,刘宏只有准奏之举。
然而这一举动,却灭杀了如此多的士人!
这些被宦官所瓜分的权力,本就属于士人。
天子只需将这帮宦官分而宠之,这看似旁落的皇权,实则被其死死掌控在手中!
刘宏乃外戚干政,才得以继承大统。
世家大族对其的支持本就不足,他却能合纵连横,使宦官夺权,回于他手!
近日来,又分权于何进等外戚。
整个士族、外戚、宦官,如今皆是势同水火,却又有微妙平衡。
如此执政的手段,汝还觉得此人乃是一昏君吗?”
李存孝此刻内心激起千层浪!
这看似平淡的历史故事,在李儒的解读下,竟有如此多的阴暗面。
“这卖官鬻爵之事,与兄长前番所言似乎并无关系。
不管如何,这般祸国殃民之举!
也当的上昏君二字吧?”
李儒呵呵一笑,
“祸国殃民吗?
这才是我敬佩他的高明之处,天子此番卖官之举,你可想想,那买官之人都是何等出身?
无非士人耳!当朝为官者,本就多为士人。
此番卖官鬻爵之举,若是那些商贾,即便颇有家资,也只能购得六百石以下的官职。
若欲升官,还需任期内无重大失职。
光是这一句———无重大失职,便是朝廷说了算。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对于既无出生又无才干者,即便买官又能任职几何?
第8章 飞虎的实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