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长放心,我只是暂时有这个想法,华兴现在的规模,兼并林罐厂虽然有些困难,但也不是没可能。”刘胜利笑着说道。
高启良点点头:“林罐厂的问题很严峻,已经到了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程度,这些已经是不公开的秘密了,但林罐厂有2200多位正式职工,还有500多名退休工人,这些都要考虑进去啊。”
高启良担心的是兼并后林罐厂的职工安置问题,这么多职工无论是政府还是华兴都有一定的压力。
“高市长,只要有心,这些总会有办法的。”
刘胜利含糊的说了这么一句,却丝毫不接话高启良说的职工的问题,虽然要收购林罐厂,但刘胜利根本没有考虑过要接收林罐厂的职工。
2200多个正式职工和五百多名退休工人,这些人光拖都能拖垮一个企业。
这也是林罐厂的厂长都进去两任了,市里还一直忍着没有动林罐厂的原因,工人基数太大,没有妥善的安置方式很容易出现问题。
高启良说道:“市里会专门成立一个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林罐厂的事,具体情况刘总和他们谈谈吧。”
今天喊刘胜利过来,只是看看他对收购林罐厂的意向。
主要是高启良想见见这个刚刚落户临安的民营企业家,算上这次已经是第三见面了,这短短三次刘胜利却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虽然对林罐厂的兼并,从高启良这里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态度,但刘胜利已经知道了市里的意思,倒也不虚此行。
按高启良的意思,兼并林罐厂的关键是在于林罐厂的职工,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接收林罐厂的职工,这是刘胜利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好在刘胜利看出了,市里也知道由兼并企业全盘接收职工可能性不太大。
林罐厂兼并的问题,高启良作为一市之长,只是稍微关注了一下,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市里一个国企改制上面。
二人默契的跳过这个话题之后,高启良谈兴正浓,刘胜利又是一个很好的捧哏,总能巧妙的接住每个话题。
不卑不亢的态度下又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一时间让高启良对刘胜利的印象又好了几分。
“刘总,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市里现在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我很期待,华兴能成为咱们临安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啊。”高启良把刘胜利送到了办公室门口,期许的说道。
刘胜利有信心的说道:“在高市长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临安的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都会大放异彩。”
刘胜利这句话说的倒是发自内心,浙省本就是藏富于民之地,民营经济更是浙省发展的名片,也是浙省经济发展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
刘胜利前世,民间有个形象的说法,“每26个浙省人,就拥有一家企业”,可见,浙省的民企发展生态非同一般。
而临安更是浙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虽然大多人把临安看做是旅游城市,经济上为人熟知也是因为阿里的存在。
但除了阿里以外,直到刘胜利重生前,临安上榜“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已连续二十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临安的民营经济之强,可见一斑。
在刘胜利看来,临安
第171章 兼并的关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