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儿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大小姐,道;“是不是胡说,姐姐心里最是清楚,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若是那南徐士子早些对那女子说明了心中爱意,又何来后来的悲剧呢?情之一字,最容不得一个”藏“字,若是藏得深了,再好的情谊也只能落下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小姐难道一辈子就要这样躲躲藏藏自己的情感么?“
大小姐看了一眼李嫣儿,嘴唇张了张:”我……?”
李嫣儿叹了声道:“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但司马光编纂之时,也留下了不少错误。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语类》的〈历代一〉中,有直接的批评:“温公不喜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只得与他存在。若每处删去数行,只读著都无血脉意思,何如存之,却别作论说以断之。”又说:“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之类多矣。在前世也有不少史学家指出《资治通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两《唐书》将“特勤”误为“特勒”,《资治通鉴》对此并无纠正,将错就错,《资治通鉴》卷一六四:“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号其妻为可贺敦,子弟谓之特勒。”《通鉴考异》:“诸书或作特勤,今从刘昫《旧唐书》及宋祁《新唐书》。高安陈汝奇在《陈氏甘露园长书四论》认为《资治通鉴》将只见诸野史的杨贵妃、安禄山之事纳之正史而失之客观。杨峥本以为只写只有史学家才能发现的,哪知道这丫头着实本事不小,除这一点之外,还有指出了不少错误指出,杨峥虽然不懂史书,但王莽毒死汉平帝”,这是新莽末年起义者所编造的谣言,却也知道是一则谣言而已,却被司马光等人当做信史来写,这样的错误还是能分辨得出。杨峥细细翻阅几遍,见每一页上基本上都写有自己的见解,以及指出文章的中的错误之处,不由暗暗点头,心道:”看样子,这丫头平日里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啊?难怪有这么好的学识!”
&
743章:其中三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