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图书馆,问题没解决,反而更郁闷了。
就在范含挨家生闷气的时候,奥尔森来了个电话。
“怎么样了?”
“什么怎么样了?”范含装傻。
“当然是那个‘八荒六合唯我独尊的新型操作系统了。”奥尔森说,“进度如何,给个准信儿吧。”
“你就别损我了。”范含苦笑,“正为这事儿烦着呢。”
“可别,”奥尔森说,“一大帮人正等得望眼欲穿的时候,你跟我说烦?”
“是不是出什么事儿了?”范含听这口气不对劲。
“嗯,”奥尔森说,“你说的那个‘vax,我们内部评估了一下,不划算。”
“哦?”范含很惊讶,“不至于吧……”
“那样的处理器,以及需要实现‘虚拟地址扩展所需要的内存和外存,都不是个小数目。”奥尔森说,“再加上水涨船高的其他配件,成本算下来,一百多万打不住。”
“确实……”范含相信,真正的vax是作为小型机推向市场的,现在提前了这么多年,成本当然下不来。
“本来我们dec就是主攻小型机市场,大型机有ib在,胜算太低。”奥尔森说,“这款vax机器如果卖这么贵,售价就已经算是大型机了,当然,其实功能也相当于大型机。”
“其他人觉得把握不大是不是?”范含明白了。
“嗯,没必要和ib硬碰硬。”奥尔森说,“更何况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除非……”
“除非什么?”范含心里是很想让vax提前出世的,毕竟自己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只有在这样的32位机型上才能稍稍那么“有所作为”一点。否则的话,自己比起现如今的程序员,在“古董”计算机上面“抠门”的本事根本排不上号。
“除非这款机器上面能有一堆杀手级应用。”奥尔森说,“不是一个,是一堆。”
“一堆……”范含无话可说,“要求还挺高。”
“是啊,本来我们就落后,想后来居上就得加倍的努力才对。”奥尔森说,“和ib打个平手已经算是输了。”
“一般情况下,你的员工只要能搞出一个,估计就能拿着奖金度假去了。”范含说,“一下子弄一堆出来……好像有点难。”
“所以啊,同事们都跟我说‘找那个阿拉丁去搓神灯吧!”奥尔森笑了,“然后我就给你打电话了。”
“我就能搓出一堆来?”范含说,“还真看得起我。”
“如果连你也搓不出来,”奥尔森说,“那这个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估计五六年之内是重新启动不了了。”
“弄个原型当技术储备不行么?”范含还不死心,“你看ib就有许多技术是提前研发的,直到市面上快要出现竞争对手的时候才拿出来用。”
“恐怕不行。”奥尔森说,“我们和ib可不一样,手头没有那种闲钱。”
“好吧,我先搓搓试试。”范含没辙,只好先答应下来。
杀手级应用?还“一堆”?哪儿那么容易就搓出来?!
可是不搓也不行,不甘心。
没办法,范含只好空想出一个32位机器,然后考虑这台机器上的unix实现。
也许现在出32位小型机确实有点儿早,目前的问题是硬件条件跟不上软件,这和范含那个时代刚好相反。
硬件发展是呈指数飞跃的,只要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步子就会越迈越大,功能增强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软件则不然,搞这个还是要靠人脑。既然人脑的智力发育没有呈现“指数型增长”,并且从业人数也没有呈现“指数型增长”,赶不上趟是必然的。
正如格斗,无数看客总是津津乐道于比较中国武术和其他功夫的优劣,却没想到归根到底格斗还是要靠活人去打。也许在“武道”的历史上确实比人家早了几千年,但是一个“武者”一辈子也只能练上几十年而已。耍关刀的“老英雄”打不过职业泰拳的小毛孩子,真是再正常不过。
范含知道,就算是2004年,也没到迫切需要64位应用的时候。虽然64位处理器早就有了,64位桌面处理器也已经有了,但是微软的64位sx还没正式推出,就算已经出来了,也得需要额外的一两年时间供各个软件厂商升级自己的产品。
可的确没谁迫不及待。
到底64位平台有什么优势?
字长翻番?是,一些计算密集型的应用需要64位。
地址空间极大扩展?是,一些数据密集型的应用需要64位。
除此之外,32位平台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殆尽。
这和16位到32位的转变还不一样,那时候人人欢欣鼓舞,毕竟16位体系的局限性太大了,无论是开发人员还是最终用户都有一种缩手缩脚的感觉。
只能说,32位是道坎,标志着软件开发力不从心时代的到来。
范含知道,摩尔定律应该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就会失效,因为电路元件再小也小不过几个原子,这是物理法则的壁垒,令人无可奈何。这个时候也就是传统“电子计算机”的历史走到了尽头的时候。
所以有一点可以肯定,传统电子计算机主流平台将会锁定在64位,也许这个主流地位将一直保持到二十二世纪,直到电子计算机被淘汰的时候为止。
按照二十一世纪中国男性的平均年龄估算,范含应该可以活着看到那一天。
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自己的“电子生涯”实际上就是摩尔定律那光辉灿烂的一辈子:自己在摩尔定律刚开始发威的时候创业;在摩尔定律的鞭策之下发展壮大;最后,在老得不象话的时候,坐在摇椅之中,腿上盖着毯子,手里攥着猫,哆哆嗦嗦的替摩尔定律站好最后一班岗。
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咳……
?!
扯远了,扯太远了,怎么开始替摩尔定律准备后事了?
郁闷了一上午,伤感了一下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本来,既然当前技术条件不成熟,搁几年就搁几年,没必要非得这么执著。蓝蓝就总是弄不明白为什么范含会这么固执,坚持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32位机器定型不可。
这个不好说。
微软是从1995年,s95推出之后才在业界占据了明显的上风,等到s98出品,其软件霸主地位就已经不可动摇了。
但是tel的垄断地位……可能还要早一点。
个人电脑的出现,只是给了tel和icrosoft一个机会,ib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像dos那样简单的字符界面系统,并不能给微软带来多少优势意识,毕竟同一时期类似的操作系统有许多。就是微软自己,也曾经推出过一款类unix操作系统:xenix。至少这说明,当年的微软对于自己垄断tel平台并没有多少必胜的信念。
关键就在于“tel平台”。
我们不喜欢s,还有lux、freebsd,甚至曾经的beos可以选择。但是不喜欢“tel平台”,有什么办法么?
软件发展已经跟在硬件身后气喘吁吁了,就没有什么挑肥拣瘦的权利。瞄准主流平台,是每个软件厂商的必然策略。即便如此,还经常忙不过来呢。
所谓“跨平台”里面的“平台”,指的是软件平台,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操作系统平台”。说句不好听的,那些“跨平台”的东西,不过是每种“平台”都重新实现一遍而已。
就是传说中能“平台独立”的java,靠的是“虚拟机”。说白了,就是捏造了一堆东西冒充硬件而已。c++他爸bjarnestrotru有句话说得好:“java不是平台独立,而是一种平台。”……这句话如此有名,以至于许多c++高手都用它作签名档。
勉强算得上是“不依赖平台”的东西,应该就是各种网络标准了。但是,联网通信的前提是必须遵守一大堆“协议”,实际上这就是平台。用机器代码编点不存在的指令,当然运行不起来;同样,写几个不规矩的tc包发出去,不丢才怪。
严格的说,真正能够跨越硬件平台的应用,一个也没有。
这才是tel牛逼烘烘的本钱。
从1985年386的推出,直到预计到2005年还会卖的奔腾四,这个平台延续了二十年。
信息产业的二十年,应该相当于传统行业的几个世纪了。
正是由于业界很快看到了32位体系超长的寿命,才会放心大胆的投资,不用担心短期内被64位体系取代。正是由于业界了解32位体系巨大的潜力,才会放心大胆的开发新应用,移植旧应用,毕竟干不了的事不算太多。
&
第贰拾壹章 太监们 (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