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269章 九卿之首[1/2页]

少帝成长计划 中丞佐吏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祭拜过社稷坛的高庙,以及孝惠皇帝的衣冠之后,朝臣百官终于在刘弘地带领之下,踏上返回未央宫的路途。
      一路上,群臣都在思虑着刘弘方才的交代。
      ——先大行皇帝,应该如何盖棺定论?
      这件事,在历史上自是毫无争议:前少帝说‘吾未壮,吕后就回了一句‘那你别长大了。
      但现在,刘弘亲口提起这件事,并要给先皇一个盖棺定论,事情就不一样了。
      历史上,吕后自然是‘祸乱汉初政权的反面角色;但现在,皇位上坐着的人不再是代王刘恒,而是吕后的亲孙子刘弘!
      这种情况下,无论吕后做下过多么惨无人道的事,都绝对不能是吕后做的。
      刘弘也早就在关于吕氏的问题上,隐晦的透露过方针:一切罪责,都是吕氏子弟欺瞒吕太后,跟吕太后毫无关系。
      而在汉室,乃至于封建时代大多数时候,若新帝继位后提及‘制定礼乐,那就意味着要给先皇争取个庙号;盖棺定论,则是要给先皇上谥号,给先皇的皇帝生涯画上句号。
      刘弘要给先皇刘恭上谥号,透露出的政治信号很明显:刘恭驾崩,属于自然死亡;刘弘继位,也是合法继承。
      这就让朝臣百官心里别扭无比了。
      ——一个七岁登基,十一岁驾崩的儿皇帝,到死都还没成人,这能算正常死亡?
      起码也属于‘夭折的范畴啊!
      须得一提的是,对于皇帝而言,加冠之礼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除了加冠意味着皇帝成人,有能力做出‘成年人的决定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正式录入族谱!
      只有加冠之后,男子才能被录入族谱之中,正式成为宗族当中的一员。
      故而加冠礼,也被称之为成人礼,以及‘成丁礼。
      成丁,顾名思义:只有加冠过后,才正式成为家中的‘男丁。
      天子之所以要先加冠,而后才能亲政,就是因为加冠之后,天子才正式属于宗室中的‘男丁,开始具备出席宗族活动,为宗族出力的资格。
      而先皇至死都没加冠,就意味着如今的刘氏宗谱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名为‘刘恭的人;刘氏宗族内部,也不承认刘恭是宗族中的‘男丁。
      连宗谱都没进入的早夭皇帝,居然要盖棺定论上谥号···
      “陛下如此作为,恐自此礼乐崩坏,国将不国啊···”
      暗自腹诽着,朝臣便次序拾阶而上,在宣室殿外脱下布履,走入殿内。
      除了那一声‘礼乐崩坏之外,朝臣却并无其他想法。
      ——周亡都近百年了!
      汉室立都已二十余载,该崩坏的礼乐,早就崩坏了~
      就拿礼制中最严格的天子礼来说:叔孙通制定的天子礼规定,天子一年四季都要穿相应颜色的服饰!
      结果呢?
      命令叔孙通制定礼法的刘邦本人,就带头不遵守这套礼法!
      什么一年四季四色服饰——太祖一朝,刘邦乖乖戴天子冠冕的日子,都屈指可数。
      周礼还规定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呢!
      要真按这套礼法,开国功勋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应该成为彻侯!
      说白了,到刘弘所处的这个时间点,周礼当中的规定,早就崩坏殆尽了。
      刘弘要给一个未冠而崩的儿皇帝上谥号,朝臣百官能做的,也就是私底下腹诽一句‘礼乐崩坏‘国将不国。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挑得出刘弘地不是。
      ——作为弟弟,给死去的皇帝哥哥争取一个死后待遇,身后清名,有错吗?
      这是兄友弟恭的典范呐!
      再者说,皇帝要理顺自己的皇位法统来源,本来就是应该的;臣子要是提反对意见,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洗清‘居心叵测的嫌疑。
      这也是刘弘毫无顾忌的通过‘盖棺定论的方式,将前少帝的事理顺的原因——汉室的礼制思想,根本没有那么浓厚。
      尤其是开国功侯尽皆‘屠狗之辈的汉初,礼制,真就只是有用就拿来用,没有就丢到爪哇国的橡皮擦。
      不过,在论定刘恭的谥号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刘弘先解决。
      ——此时此刻,朝臣百官虽然都已走进殿内,但都只是在殿门处堆积,等候刘弘挨个召唤。
      这也是汉室,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仪,所特有的政治流程了:为三公九卿排座次,以确定政治秩序。
      可千万别以为,这只是‘谁坐哪儿的简单问题——九卿有司在新皇首次大朝仪上的座次排序,将直接影响各自的地位高低!
      坐在靠前位置的,虽不至于对排位靠后的指手画脚;但在某事需要双方合作完成的时候,这主次之分,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朝堂下令,制造一批武器军械,为长安南北两军换装。
      这种时候,此事就牵扯到少府、卫尉、内史三个九卿属衙了——少府负责制造,卫尉掌南军,内史名下的中尉掌北军。
      既然少府要制造军械,那自然需要时间,也就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南军和北军,优先供应给谁?
      又或者说:少府的材料只够两者其中一个换装时,该让谁先等一等?
      再比如:朝堂打算建造马厩,同时又要兴修水利,可是钱只够做其中一件事,那是先让内史修水利,还是让太仆建造马厩?
      答案,就藏在今日这样特殊的日子中,九卿主官在殿内的位次。
      如开国第一次朝仪,刘邦以萧何功列第一,位首座,便为汉室‘丞相列朝臣之首奠定了法理基础。
      在如今太尉罢设,三公只剩丞相、御史大夫二人的情况下,三公的座次基本不会有什么变数。
      真正的重头戏,在九卿的座次顺序!
      作为极具封建时代特色的行政制度,汉九卿所暗含的政治意图,可谓是涵盖所有与天下有关的工作。
      如内史,全名治粟内史,除了象征政权‘以农为本的执政纲要外,还象征着关中在整个汉室的特殊地位。
      郎中令属衙,看上去只负责皇帝的个人安全,但由于其人员组成,以功侯勋贵子弟组成的缘故,也象征着皇帝‘依旧视功臣为柱石的含义。
      除此之外,九卿有司也都有着其特殊的政治象征。
      ——廷尉,意味着法制思想;太仆,意味着马政建设;宗正,意味着宗室宗亲;奉常,意味着礼教、制度。
      除了这些典客、卫尉、少府三者,又相对特殊一些。
      卫尉特殊,是因为其本质上,属于武职;卫尉的座次排序,意味着皇帝尚武之心。
      少府看上去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库,但对于政权而言,又拥有资源调控、市场稳定的作用,象征者皇帝对民生民计、国防事业的重视程度。
      而典客目前而言,则算是汉九卿当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单位···
      周边小国家,要么不好打,要么打下来没甜头,甚至如西南夷那样,又不好打又没有甜头。
      大国就一个匈奴,但具体到匈奴事务时,典客的行政等级又不足以参与其中。
      ——有汉以来,典客在历次大朝仪当中,唯一一次没坐在最后一个位置,还是在吕太后时期,最后一名变成了宗正···
      “丞相劳苦功高,佐朕治天下元元,当先坐。”
      “御史大夫负吏治之重,担亚相之名,次坐。”
      意料之中的顺序,审食其和张苍先后走到殿内,与刘弘对拜过后,坐在了左侧朝班最靠前的位置。
      但有细心的人发现,张苍的座位并没有比审食其更靠后,只不过是审食其靠内,张苍靠外而已。
      “这···”
      大朝仪,作为汉室最庄严的政治意识,其重要程度,请次于‘天子携重臣祭拜高庙!
      在这种场合,绝对不可能发生任何错误。
      这意味着,一切,都是御驾上正孑然而立,温笑着望向殿内的刘弘所安排。
      ——御史大夫,从此与丞相平级!
      

第0269章 九卿之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