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简直要被这两人气死:“滚,你还国宝,真给你一个兵马俑你敢卖吗?”
地摊小哥见于浩是个行家,嘿嘿笑了笑说:“开玩笑,开玩笑,这不是那位兄弟说的吗,我就顺着他的话往下溜!”
于浩刚才扫过这个档口,基本上全是假货,也懒得理会档主,起身看大军还捧着那陶俑呢,对着他屁股踢了一脚,示意让他跟上。
“等会儿你别乱说话,不懂就抱着骨头,省得它乱跑碰倒东西。”于浩叮嘱大军,生怕这厮乱说话惹出是非。
一连走了三个档口,都没有什么好东西,正在于浩稍稍有些失望的时候,旁边一个摊位上有个东西引起了于浩的注意。
这个摊位上大多摆的是些文玩小件,有些古籍,还有些解放初期的小人书,要说收藏价值还是有的,但也有不少做旧的东西,就比如说眼前这几本古籍,虽然看着纸质脆,颜色深黄,但明显是人工做旧的痕迹,不过于浩没有看上那些东西,而是看中了傍边一个小水丞。
水丞在古代是管理水利的官职,用在文房之中当然也是管水之用,是文房四宝旁边贮水的物件。在磨墨阶段之前有个研磨阶段,磨墨除要具备砚、墨外,还需要水来磨出墨汁,水丞也就此应运而生。
水丞或水盂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流行,两晋至南朝数量逐渐增多。两晋时期的水丞多作蟾蜍形,原因有二:一是蟾蜍为两栖动物,可在水中生存;二是蟾蜍为“五毒”之一,可以辟邪。随着瓷器的出现,瓷制水丞除具有耐久性、实用性外,更具有观赏性。到了明清之际,除了瓷水丞外,尚有用玉、铜、竹、石、玛瑙制成的水丞。水丞一般不大,多为敞口,口内放置一只精致的小勺,用之取水于砚台之上,可根据用量取舍。
但后期,由于水丞倒水不方便,很难控制出水量,于是就有能工巧匠在水丞之上加了一个小嘴,这种就叫砚滴了,你一看这名字,就能知道是干什么以及出水量了。
现在于浩盯上的,不是经常看到的材质,既不是瓷器,也不是玉器玛瑙类的,而是陶器,严格来说是紫砂做的水丞。这个紫砂水丞外形巧妙,做成田螺状,旁边一左一右还带着两个小螺仔,构思巧妙做工精致,栩栩如生,充分利用田螺内部空腔储水,是一件难得的佳品。
于浩没有出声,蹲在摊位前,拿起这个看看,又拿起另外的一样端详一下,看了几样东西之后,于浩才把水丞拿出来,看了几眼之后,于浩的心跳就已经加速了。
“老板,这黑灯瞎火的也看不清楚啊。”此时天没完全亮,走路做事基本不受影响,可要看文玩就不行,这东西要看仔细,一点细节都不能错过。
摊主看看眼前学生样的两个人,根本没什么兴趣,按照他的经验,这类人就是出来瞎逛,能看懂什么,根本不会买,最起码起来逛古玩街早市的人都会准备一样东西,小手电。
摊主把自己手中的手电递给于浩,于浩拿在手上仔细看
第二十五章 不去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