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帝辛时期的都城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其城池南北各有三道城垣,最外面这道城垣南至淇县的常屯村,北至淇县的淇水关,南北五十余里。第二道城为王城,王城的北城垣在今淇县工业路东至三海村北部,南城垣在今淇县难关一带。第三道城即宫城,位于今淇县三海村和西坛村一带。《淇县志》中所说的“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指的就是纣王的二道城。
纣王的内城即宫城遗址在当地至今仍然称为纣王宫。纣王宫左有宗庙,右有社稷坛,是殷纣王祭祖和祭天的地方,今淇县西坛村就是因村里有纣王的社稷坛而得名。至今遗存的古城垣,部分城墙犹高约1o米,顶宽约13o米,基厚约15o米,城垣东西宽4里,南北长6里,城周2o里,总面积24平方里。朝歌城垣,巍然壮观,体现了诗经记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a1tiagta1tiagt
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亡国灭,6oo年社稷毁于一旦。但战争并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战争结束后,周武王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朝歌故地在春秋时期成为卫国国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因此社会生产力展,国力逐渐强盛。
帝辛在国力强盛之后,便思兴拓土开疆之事。可见当时商朝国力依然强盛,如果读者生在当时,肯定不会感觉到这是末代商王时代。可见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多么重要,正是因为兵事,才使得帝辛最终亡国。
当时商的主要敌人主要是东方的东夷和西方的西戎,而周则是西方的潜在威胁。a1tiagta1tiagt
因为帝乙时代对东夷的讨伐,使得夷方解体,帝辛决定先剪除西方的威胁,尤其是周。
帝辛四年(bc1o98),帝辛认为时机已到,打算移兵攻周,在黎(故旨方地,又名耆,山西长治潞城市)以检阅军队的名义将全国大部分兵力调到了黎,并未暴露灭周的意图。帝辛本想一举歼灭周军,可是由于他的调兵引致东南空虚,帝乙曾经征讨并打败过的夷方部落分裂以后,分成为东夷部落联盟(夷方的各部落纷纷独立,但仍以联盟的形式共同应对外敌),乘机大规模攻商,东南告急,消息报到,迫使帝辛不得不取消对西方用兵的打算。但帝辛并不甘心,对东夷采取守势,一直算盘着如何对周下手。
同年,帝辛明了炮烙之刑以震慑诸侯,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下面点燃炭火,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炭火里,顿时皮焦肉烂。这成为帝辛在历史评价上的一大罪状。a1tiagta1tiagt
商朝历来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制度,也就是说只要国王死后,兄弟还在,虽有儿子,也要由兄弟继承,这是早期商朝九世之乱的原因。
&
第二十七章 费仲建鹿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