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夏夜,天远没有现在这样热,32度的天气足以把我们吓得花容失色。然后那时我们驱赶炎热的也就只是一把蒲扇。我一直怀疑蒲扇就是棕榈叶,但不知是不是,很天然的,扇面上筋脉凸显,边缘毛毛糙糙的,考究的人会用花布在边缘缝上一圈,既算是装饰,也是防止粗糙的边缘勾手抓脚。有的人用烟在蒲扇上熏了一层黑,然后在上面写:“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若要借扇子,要过八月中。”当时觉得,一把扇子上添了这些字,身价倍增,颇有些艺术品的味道。但艺术品也好,缝了一圈装饰边的也罢,一把蒲扇终是抵挡不了30多度的温度,于是,我们常常在晚饭后乘风凉。
其实晚饭也是在露天吃的,太阳落山了,我们的长条桌也就搬到晒场中央,两边放上长条凳。左邻右舍七八户人家,一起搬出来,在晒场上排列着,也是蔚为壮观的。接着,把菜搬出来,把饭盛到搪瓷盆里也端出来,碗筷端出来,然后乒乒乓乓一阵响,饭盛好,筷摆好,就开吃。小孩子可以端着饭碗走来走去地吃,去东家看看人家吃什么菜,去西家看看吃的和昨天有什么不同,然后和他们的小孩子交换着菜吃,觉得特别的高兴。大人们则交谈着一天的劳作,谈论着天气,东家长西家短的,另外几桌呼应着,恍惚间,觉得我们这几家人家仿佛就是一个大家庭,在天地一隅,虽不能餐云眠月,却也能在朗月下,在清风中,笃悠悠咀嚼着清淡的日子,悠然,惬意。不过,有蚊子,蒲扇就放在凳子上,脚上痒了,肯定是有蚊子来袭,拿起蒲扇,“啪”地一声打,蚊子基本是打不牢的,但是心里觉得还是蛮有成就的,因为蚊子被打跑了。天越黑,“啪啪”声越此起彼伏。!
天高地阔地吃过饭,不能进屋去,因为屋里太热。我们就待在晒场上乘风凉。大人们往往坐着,小孩子们就躺在刚才吃饭的餐桌上,裹着床单,提防着蚊子的进攻。
这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光。
小孩子开始数星星,大人们开始讲述“老底子”的故事:老底子,我们掼坯,天真冷啊,但我们还是赤着脚和泥……老底子,我们没得饭吃,就吃胡杨草,吃榆树叶……老底子,大兵团作战……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就会非常的吃惊:那么冷的天居然还能赤脚踩在烂泥中?那些长在水中的给猪吃的草人也能吃?解放了为什么还要作战?还要大兵团?问大人,这是不是旧社会啊?大人往往叹口气,道:“过去苦哎!”我们听了,于是觉得现在无限的好,无限的幸福,于是又兴高采烈地去数星星了。
数星星
那时,不知道张衡,自然也不知道他是个数星星的孩子。但我们酷爱数星星。夏夜,只要不下雨,我们便每天每天地数,不知厌倦。
吃好饭,我们仰望天空,等待第一颗星星亮起来。眼睛直盯着天空,就怕恍惚间就错过了第一颗星星的亮起。一眨眼的功夫也没有,啊!天边的第一颗星星亮起来啦!仿佛刚才在什么地方躲着,现在一下子钻出来似的。接着,第二颗亮起来啦,第三颗、第四颗,我们伸着指头,眼观八方,点着数:“5、6、7、8……”往往数
乘风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