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为何要行善,行善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会有这些好处等问题。
下面说说,正确的行善方式和标准。声明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内容是针对中下等心胸的人讲的。本章结尾处,才会略微提及上等心胸的人行善之标准。
本来行善是没那么多顾忌和讲究的,只要尽量去掉私心、私利,以智慧指导方向,尽量为一切生命着想就好。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很难完全去掉私心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求过高,导致的结果就是有些人就对行善失去信心。或者行善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傻,自己吃亏了,从此不再行善,这种情况很常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所以呢,总结出一些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行善要诀还是有必要的,只要走上行善的道路,那早晚会有进步到更高层次的一天。
重要的事再次强调,行善就是尽量制造善缘,以此障碍恶果的成熟,使自己获得平安幸福。
常人行善的四句要诀:一、随缘而动,量力而行。二、深知善恶。三、智慧理性,不被情惑。四、过不留痕。
一、随缘而动,量力而行。
随缘的含义有两点,1、一件事你听见了、看到了,并且动了慈悲心,想要帮助对方。2、以你的能力能帮到对方。
第一点比较好理解。只强调一个问题,社会上有一种人,自己不行善,专门吹毛求疵。你救助流浪狗,他说你怎么不救猪马牛羊。你捐助白血病患儿,他说你怎么不捐助希望小学。你关注留守儿童,他说你怎么不捐助孤寡老人。你去养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他说你怎么不关注艾滋病患者。反正你做什么他都说不对,对这种言论绝对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按照你心之所动去行善即可,被这种言论所干扰,那可严重拉低你的智商了。
第二点要解释一下,“你的能力“指的不只是财力、物力和智力以及能调动的一切社会资源等,还包括你当下的心胸和意志力。
行善基本都是要付出一些利益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情感上的。那么此时此刻,你肯为行善“吃亏“,并且能承受“吃亏“程度的心胸有多大,坚持行善的意志力有多大,这就是你的能力范围内。
一旦这个“吃亏“会使你心生懊悔,达到了使你从此怀疑行善、放弃行善的地步,那就是超出了你能力范围之外。
与其如此,还不如循序渐进的行善,以此逐渐提高心胸的开阔程度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善能力,所以每个人的随缘标准也不一样。
一灯大师再怎么慈悲为怀,一阳指疗伤再怎么有效,他也不能到处打听谁受伤了就去上门治疗。扫地僧也同样如此,如果他因为武功高强,就今天找耶律洪基谈谈,明天找西夏皇帝聊聊,后天劝解一下天山童姥,让他们息止纷争。那就不是随缘,而是攀缘了,明显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过于主动的去寻找“千里之外“的机会,行过于艰难的善,那是一种偏执。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到,《倚天》里面的空见神僧,他劝解谢逊,就明显是过于艰难的善,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这是正确的吗?
如果别人去做,那就是错的,空见神僧去做就是正确的。其差别何在呢?心胸啊。空见神僧被谢逊一拳震死,临终前心中没升起一丝一毫的怨恨、后悔,反而要对谢逊道歉,并只想着怎么能让谢逊以后不再滥杀无辜。
原文:“谢逊道:“空见大师见我痛哭,微微一笑,安慰我道:‘人孰无死?居士何必难过?……‘我大怒起来,喝道‘你骗人,……‘他摇头道:‘我不骗你,真对你不起。‘我……跪在他的身前说道:‘大师,你有什么心愿,我一定给你去办!‘他微微一笑,说道:‘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
这等心胸,《倚天》中没人能做到,所以,换其他任何人去,最后必然是自己临终心生恶念,谢逊也因此更加深仇恨和疯狂,只有空见才能化解谢逊心中的恶,谢逊最后能放下一切恩怨,出家为僧,也离不开空见当时在他心里种下的善因。
所以说,对于上等心胸的人来说,你无论选择多么艰难的事,去多遥远的地方去行善,都不算攀缘。因为你已经下了决心,帮助一切生命,那么天下就没有与你无缘的人和事了。这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当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而且为了帮助他人肯牺牲生命而丝毫不悔的就更少了。普通人就不要好高骛远的企图一蹴而就了,可以以此为目标,但不能燥进,否则一旦伤了行善的意志和理念,就难以恢复了。
现实生活中例子也有,白芳礼老爷子,把自己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生存以外,全部捐献给贫困学生而丝毫无悔,这就是他的随缘尽力。因为他的家人不需要靠他的收入来维持幸福感,缺了他的收入,他们也能正常生活,虽然有些不理解,但不至于心生怨毒。这都是他的善缘。
而一般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配偶,假如他们都是中下等心胸的人,而你偏要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去捐款行善,那一定会引发家庭矛盾,是他们心生不满,甚至对“行善“本身生出巨大反感,从此再也不做善事,那岂不是断了他们的善念,这就算攀缘了,是错误的。一定要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严重影响生活的范围内去做善事。
当然,如果家人和你志同道合,一样的心胸宽广,那自然是另当别论。
二、深知善恶。
我一向主张,作为一个善人,一定要比最恶的恶人,更彻底的了解人性中一切阴暗残酷与邪恶。
不了解人性自私、险恶的人去行善,往往靠的是一腔热血的正义感,充满了理想主义,但是既没有真正不计较一切得失、宽恕一切的广阔胸怀,也没有历经千辛万苦不动摇的意志。这样硬生生推起来的高峰,必然会有下滑的一天,那时候,就很可能会怀疑、痛苦,直到放弃,甚至会转而否定过去自己的善行,并对其他行善的人冷嘲热讽。这就是被冰冷的现实击败了,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恶“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了知一切恶的人,每次行善助人之前,就应该预料到一切至恶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比如对方编造了谎言,夸大或扭曲事实来骗取同情;比如受捐助人的父母或丈夫,卷款逃走,病人仍然无钱医治;比如受捐助人多年后变成了一个危害社会的罪犯;比如受捐助人后来自杀了。等等等等,一切最恶劣情况都可能出现,至于知恩图报,对你赞扬、感谢这种事,更是连想都不要想。
这些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稍有阅历和智慧的人,事先你就应该想到的。
有了这种理念,再去行善,你就永远不会感到心寒、后悔等负面情绪。无论发生什么状况都在预料之中。因为人性中一直就有这些私欲和恶念,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有什么好意外的呢。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一旦受助方出现道德瑕疵,甚至是恩将仇报,就不会有挫折感,行善的信念就不会受到冲击,更不会从此不再行善。行善的理念、意志才会坚定无比。
更何况,布施行善,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受捐助者,而是捐助人,你得到了道德满足感,并且种下了善因,使自己遇到危难的概率极大的降低,即便万一日后有了难处,也一定有人帮忙。这已经是很大的好处了,何必因为对方的恶行而后悔甚至是愤恨呢。
要知道,行善捐助最忌讳的就是后悔,一旦后悔,这善因就削弱了一大半啊。
总之就是,行善之人,应该有一个坚定的理念,那就是“我的善与你的恶无关。“你要欺骗也好,要恩将仇报也好,卷款潜逃也好,那是你的因果。我为了修心,为了生活平安幸福,提升格局,我就是要坚持行善,这是我的因果,个人因果个人背。
我常引用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话:“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地藏王菩萨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们仅仅是拿出一点钱或出一点力,就要委屈抱怨吗?这种事不是正好用来克制心目中的贪嗔痴,正好用来化解心中的悭贪、傲慢,正好看清现在你的心胸、气量吗,件件对我们修心的人来说都是好事啊。所以,凡是修心的朋友,应该感谢这种事。
行善之人,要时时反省自己,道德层面上,对己要严,对人要宽。自己的缺点一定要尽力改正,对他人的缺点要尽力理解、宽容。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恶,推脱到社会环境、法律制度或职责上,一切都是有选择的,只是你为了自身利益和欲望选择了作恶而已。
即便在全民参与的政治浪潮中,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用武装带打死自己的老师、给女教师灌粪汤、告发配偶、和父母划清界限的,有恻隐之心的人,即便思想一时被蒙蔽,也不会对同类如此残忍,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参与某些活动,但绝不会亲手加害于人。
有些人担任了执法部门的职务,就会以“服从命令是天职“的理由来尽情发挥自己的人性恶,对非入侵者、非危害社会的百姓,疯狂毒打甚至杀害,每次有了打人的机会就兴奋的两眼放光,事后却说“我是服从命令,身不由己“。“枪口抬高一寸“的道理不懂吗,和平年代的人民内部矛盾,比如抗拆迁、比如超生,比如街边摆摊,他们也许有错,有些人也确实抱着“我弱我有理“的想法,也有贪欲,但真的需要被毒打吗?即便是你的同僚,是个个像你那样“奋勇当先“吗?明明是借打人宣泄自己的兽性,何必扯上职责。何况,一个人如果盲目服从一切命令,不分善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那还有何资格称之为人。
其实,行善的最高境界是不求任何回馈的,连希望回馈的念头都不应该有,越是不求回报,回报的“果“就越大,只是大多数人暂时做不到,所以,还是希求得到道德满足感和生活平安幸福的因果,这也是人之常情,慢慢来,不必急于达到最高境界。
行善,细说起来有许多需要分析思考的地方。很多人其实不能准确的分辨善恶。
前文说到因果规则,生活中常有人反驳其真实性、合理性。常说“修桥补路双瞎眼,横行霸道有马骑“、“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等此类言语,有些人就以此为安慰,放心大胆的作恶。有些人即便不敢作恶,但也不愿行善,认为老实人吃亏。
其实,不是因果规则不公,而是一般人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是非颠倒。用错误的观念去观察事物,自然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所以说,行善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不但要彻底明白别人心中的恶,更要明白自己心中的善恶。
《了凡四训》有云:“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常人以为打人骂人是恶,礼敬对方是善,其实未必。前文说过,对上等人,可打可骂,当然,这是有先决条件的,你打他是为了点醒他,如果不看对方根器,不讲方法,打完了他恨你一辈子,那就是你愚痴了。
如果一个人碰到了类似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的场景,或者日军侵华杀害百姓的场景,如果他有能力的话,即便把杀人一方全部击毙,只要他怀着悲悯的心态去杀,那也是止恶行善,所以说,杀人也不一定都是错的。
礼敬对方如果是为了有求于人,那叫谄媚,畏惧于人而礼敬那是懦弱,人行恶事而礼敬之,那是纵恶。
古时有一位很有财富地位的吕翁,有一位邻居,往日里常常醉酒惹事,有一天冲撞了他,他为了行善,闭门避之,不予计较。此人从此更加狂妄,常说:“吕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最后,终于酒后杀人,犯下死罪。吕翁知道后,很后悔,对人说道:“当日,我心存厚道,宽容他,岂知反而害了他,如果当时惩戒一番,他受了教训,也许后来不至于犯下死罪。“
当然,吕翁有这个实力、手段教训他而不会惹来大麻烦,这是前提,一般人不能盲目效仿,这个例子只是说明,礼敬宽容不一定就是善。
至于那种以刻意用礼敬使对方的恶意膨胀,终于犯下大错的,那更是十足的伪善了,《郑伯克段于嫣》就是最好的例子。
假如一个人,家财万贯,四体不勤,那么他即便拿出很多钱财捐献,也不算是难行之善,因为,钱对他并不是难舍之物,如果他肯亲自动手帮人干活,才是难行之善,因为体力付出对他来说是很难克服的心理障碍。反之亦然,有勇气舍了自己最放不下、最心爱的事物,才是难行之善。
行善让人知道,获得名声地位,那是阳善,不是说阳善不好,但终究是次于阴善,阳善得到名声,那就等于把善因成熟为了“名气“这个善果,直接消耗掉了。阴善就是行善绝对不让人知道,这样因果更大更好。当然,如果是为了用自己的善行获得名声后能更好的带动他人行善,那又另当别论。
第十三章 善与恶 因与果(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