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哥:“说来说去,无论什么心态,不也是行贿吗?当然,我这个年纪是不排斥行贿的,我也多次给人送过礼。但是对于年轻人,尤其是有点清高的年轻人,做这种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带来的压力,不容易消解啊”。
我:“这是不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事,用不同心态去做,性质完全不同,甚至善恶都会相反。
比如说,看到一个孩子盗窃,去呵斥他,如果心里想着是为了这孩子以后有教养不违法做个好人,那就是善心。如果心里有戾气,只是为了拿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合理的发泄途径,就是恶念。
新加坡规定,犯法了要施以鞭刑,那么执法人员去用鞭子抽违法人就是善,代表正义。如果普通人,因为受了领导或家人的气,拿着鞭子去大街上抽违法的人,那是为了泄愤,这就是恶行。即便是执法者,如果行刑时,想的是,真过瘾、真刺激,那也是恶。同样是抽打违法者,因为心态不同,善恶相反啊。
再比如,同样是举报贪官,一个人是暗中收集证据多年却始终不举报,只因没有得到单位的某项福利,才开始上告。而另一个人,完全是出于公义,拿到证据就举报,即便对方用利益收买,也绝不动心。这两者行为相同,但也是善恶相反。
所以,心态绝不是小事,而是一个人是否能保住以及提升道德感的关键,也是区分善恶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有关自信心的建立。一个以慈父心态看待天下人的人,任何时候都绝不会缺乏自信,无论他遇到什么人什么事。这其中的含义你不会不明白吧”。
六哥:“其实要想解决心理这种理和事的冲突,不一定非得用这种方式。有一种人,把行贿受贿谄媚巴结、蝇营狗苟,当成天经地义的真理来执行。一生只为争权夺利,他心里也没有矛盾啊”。
我:“这当然也是解决内心冲突的一种办法。但是如果把世故圆滑、奸诈恶毒的手段当做天经地义的真理,那么就会出现副作用。
天道因果的反弹且不说,在日常生活中,他就会变成一个极其令人讨厌的人。比如说某位领导,把行贿受贿、谄媚巴结当作真理,那么如果别人不巴结他,他就会讨厌对方,去找别人的麻烦。那么他找别人的麻烦次数多了,别人怎么能不伺机报复。
而如果把这些仅仅作为手段,而不是认同这些错误的观念,就不会改变初心污染自己,也不会损失道德感。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能控制好自己的私心”。
六哥:“好吧,就算你说的有些道理。那我就这样去劝我的表妹吗?用理事迥异的态度,去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说一些圆滑点的话,给领导送些礼”。
我:“当然可以。但你一定要说清楚重点。那就是心态。一定要保持着随顺众生的理念。甚至是以后在单位有了威望,用自己正确的理念去影响他人的志向。再有就是,理事迥异也不过是暂时的初级形态而已,后面还有理事圆融呢”。
六哥:“还是感觉,理事迥异虽然容易做到,但你说那种心态却不容易做到”。
我:“那也没办法,这就要看个人机缘和悟性了。又要心理平静从容,又要别人不排斥你,又要不损失道德感,保住自己清高的感觉,就只能努力朝这个方向靠拢。
天下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就算她能像马云一样建立一个完全自己控制的企业以及企业文化,做龙头老大。在政府高官面前,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理念去做事。天下没有完全自由不受制约的人。修心是一件艰难的事,不努力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六哥:“你如此巧舌机辩,可不符合大道无言,言出道断的境界啊”。
我:“是的,真正的大道不是辩论出来的。如果我出于炫耀自我、争强好胜的目的甚至是为了名利来说这些,无论我说的内容对不对,那都是很大的过错。
但我真的只是想传递一些可以减少烦恼和怨气的理念,让世道人心更和谐一点,这应该就没问题。即便有些疏漏和错误,相信更多人还是能从其中看到正确的部分。
今天就到这吧,嘴都说干了,明儿有空再聊理事圆融”。
六哥:“你那天说的理事迥异,我总结一下就是,不想离婚就闭嘴;不想失业就听话。明明反抗不了冰冷的现实,偏偏还要挣扎几下,就为了保护自己那点自尊感,结果也还是得屈从。既没有风度,也解决不了问题,显得可怜又可笑。
总之就是没本事就别叭叭,对吧?倒也干脆利索,简单粗暴”。
我:“哈哈,你这样理解,表象上说也有道理。
不过假如真的这样想,虽然可以暂时解决内心冲突的问题,但却后患无穷,会加重委屈感或自卑感,甚至会转化成仇恨。对人人笑脸相迎,心中却每天幻想着‘等我有钱有权了,就踩在你们头上,好好收拾你们。以为自己是带着血海深仇卧薪尝胆呢,那生活要是能顺利才是奇迹呢。
还是那句话,正确的心态就是暂时随顺众生,日后感化众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损失道德感和自信”。
既然说到这了,那就还继续昨天的话题。说说比理事迥异更高一层的理事圆融吧。
其实说来很简单。就是在自己原有的理念上,再加一个重要原则。
那就是:‘为了达到一个不是恶行的大目标,可以用违背自己理念的手段去达到目的。
并且把这个原则当作天经地义,毫不犹豫、毫不为难、毫不怀疑、毫不后悔的去执行。这就是理事圆融。
好比下棋,为了最后的胜利,应当也必须弃卒保车。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棋盘上没人会犹疑、心疼。但一旦用在现实中很多人就看不清了。
弃掉的卒子就是做人的小原则,保住的车就是正确的大目标。
比如说,戚继光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人要清正,但后来他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党的事全做遍了,这不是违背了他的原则吗。但他没有错,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戚家军不被扯后腿,可以专心抗倭,保护百姓,而不是为了私利。
袁崇焕为什么要在宁远城为魏忠贤修生祠?他不痛恨魏忠贤吗?只是他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辽东的战事,国家的长治久安,修一个庙又如何。
他们舍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名节,保住了千万百姓的性命。如果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中没有后悔与纠结,那就是理事圆融的境界”。
六哥:“这个我理解。地气!地气是个好东西,很重要,你得接。说点生活中用得到的例子”。
我:“其实一法通万法通,可以举一反三么。说白了不就是在不严重违背道德感的前提下,弃卒保车嘛。
那我说点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男的喜欢回家后把外衣、袜子往沙发上一扔,洗脸把镜子上溅的都是水等等;女的做饭总是不舍得放盐,喜欢买一些不实用的东西等等;谁忘了谁的生日,过节回谁家,还有教育子女的方式的互不认可。
还有父母子女之间,婆媳之间,或者同事之间,种种琐事的矛盾冲突,无法一一例举。
因为这些事闹矛盾,说到底,本质就是对方违背了自己的理念,令自己的情感利益或其它利益受损而已。
可这些事非得闹吗?完全可以容忍对方啊。就算你固执的认为你是正确的,可是为了‘家庭和睦、生活平安这个最重要的、最正义的大目标,为什么不能舍弃你的坚持呢,随顺众生么,何必为了自己舒坦让别人生烦恼甚至是愤怒呢。
不然,为了琐事争吵,伤了感情,导致离婚或者晚年夫妻矛盾愈发加深,这不是因小失大嘛。往自私点说,哪怕仅仅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应该生气啊。
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与家人吵架,无论什么原因,无论谁对谁错,情绪平静后几乎是必然跟随着愧疚和悔恨,这种对心灵的伤害和道德感的损失是很难排解的。
这种舍弃和前面说的理事迥异有很大区别,这是心甘情愿的舍弃,理所当然的舍弃,没有一丝一毫的委屈和怨怼。
弃卒保车是自己捡了便宜啊,对自己有大利益的好事啊”。
六哥:“你说这个我不能完全同意,那我老婆做错了事我就不能说,眼看着她犯错误?”。
我:“
第二十章、理事迥异、理事圆融、理事不二(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