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到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盒子炮”在中国的相关背景,据说,“盒子炮”的洋名叫“毛瑟冲锋枪”,由一位白俄军官最早推荐给了东北王张作霖。从此,一种连发手枪便在辽阔的中国扎下了根。此后的很多年里,正版的德国“盒子炮”有40万支到了中国人手中,成为装备中下级军官的佩枪,而散落民间的当然也不在少数。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的兵工厂也开始仿造盒子炮,其中汉阳兵工厂仿造的最为逼真,枪上仍铸刻有“德国造”三个字。
“盒子炮”的射程约2000米,装弹10发或20发,可作步枪和卡宾枪用,威力很大——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太爷爷他们喜欢并衷爱之的理由。太爷爷从马大脑袋那儿弄到那几条长枪和这只“盒子炮”时,他并没有拿到多少子弹,马大脑袋的弹药也不太多,再说他一个人也拿不了多少。回到山上,没摸过枪的几个弟兄要练手,而他从长枪过度到短枪,也要适应一下,所以那一番热身下来,弹药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一半了。
太爷爷来西风庄收拾朱疤脸,“盒子炮”里就剩下那足匣的20发子弹了,和朱疤脸一番周旋,也就剩下十几发了,这在院墙上和外面的日伪军射来射去的,他一时竟忘记了弹匣里余弹的数量。太爷爷抬手打枪发现没子弹后,有点儿心慌,但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因为他想起了腰间还别着朱疤脸那把“盒子炮”呢,他就把自己的那把插在了腰上,抽出了朱疤脸的那把,可他没有马上抬手射击,犹豫着,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身猫腰直奔左边的碉堡跑了过去。
太爷爷跑进了左边的碉堡,不一会儿又跑了出来,跑到原地没有停,又直接奔右边的碉堡跑去。太爷爷从左边的碉堡出来后,左边碉堡里的那个弟兄打枪就频起来,“啪、啪”地就像发了疯,太爷爷进了右边的碉堡不一会也出来了,右边碉堡里的那杆枪就哑了,没了动静。太爷爷回到原地时,仍保持着隐蔽的姿势,但他的脸上的神色却很狡诘,这时,左边的碉堡里忽然“啊”的一声惨叫,里面那杆枪也哑了,听声音好像中弹了,就听院墙外有伪军兵兴奋地喊:“打中了,打中了!”,太爷爷向外看了一眼,忙抬手做了个射击的动作。
这个射击的动作竟反常地慢,瞄准,手指勾动,可枪却没有响,难道朱疤脸的“盒子炮”里也没了子弹?于是太爷爷再次瞄准,手指勾了一个扣扳机的动作,可枪还是没有响。
日伪军见太爷爷把枪管伸出来时,就忙隐蔽,枪却没响,他们抬头看时,见太爷爷又扣动扳机,于是他们又隐蔽,枪还是没响,他们就意识到了,几个伪军兵兴奋地嚷嚷起来:“他没子弹了!”“他子弹打光了!”那些鬼子兵
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