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清日签约前清朝官员对日本政府的认识[1/2页]

同治帝国之一朝奋起 狂人接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中国自强运动展开之始,已有人留心注意日本新动向。最早意见提出于咸丰十一年(1861),我人未能想象逃到上海避难不久的冯桂芬,竟提出其对日本之敏锐识见。如其所谓:
      前年西夷突入日本国都,求通市许之。未几日本亦驾火轮船十数遍历西洋,报聘各国,多所要约。诸国知其意亦许之。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
      接着一位是李鸿章表达对日本的动向有所体认,李氏在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1863年5月4日)致书曾国藩,也提出日本仿行西洋制造军器之言:
      每思外国兵丁口粮贵而人数少,至多以一万人为率,即当大敌。中国用兵多至数倍,而经年积岁不收功效,实由于枪炮窳滥。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俄罗斯、日本从前不知炮法,国日以弱。自其国之君臣插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枪炮轮船渐能制用遂与英法相为雄长。中土若于此加意,百年之后,长可自立。仍祈师门一倡率之。
      在此时期最具高远观察深入思虑的政治家则应推丁昌一人。其他不论,即专就对日本了解一端,他有多次表达其警惕之言。如其同治三年(1864)九月以前向李鸿章禀陈有谓:
      方今中外互市,彼实窥我有事之秋,多方挟制。近虽大难克平,而元气未复,不得不虚与委蛇,而亦不可不熟思所以自强之策。夫船坚炮利,外国之长技在此,其挟制我中国亦在此。幸而商贾往来,交际方洽,彼既恃其所长以取我之利,我亦即可取其所长以为利于我。贾生三表五饵之术,其中利害,当度其大小而为之权……中国炮船,在内地浅港自属得力,然置之于重洋巨浸之中,则茫然无崖畔,目眩手僵,与驱市人而使之战者无异,《易》日:穷则变,变则通。《国策》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船炮二者,既不能拒之使不来,即当穷其所独往。门外有虎狼,当思所以驱虎狼之方,固不能以闭站不出为长久计也,顷闻英法二国合攻日本,尽毁其港内炮台,业与议和。然日本胜,固足为我他日之忧,即日本败,亦非我目前之利。近年日本,专心致志,购船造器,几及泰西之精能,但不如泰西之娴熟,然犹不能以之制胜。则凡炮船之类于日本,并不如日本者,亦可皇然谋所以自强之术矣。我宪台设立外洋军火局,广觅巧匠,击锐摧坚,卓有成效。唯造船尚力不暇及,值此时稍闲暇,又幸西人尚相联络,可否咨商总理衙门,筹储经费,择一妥口,建设制造夹板火轮船厂,令中国巧匠,随外国匠人专意学习,核其巧拙,以为赏罚。并准中国富绅,收买轮船夹板,以裕财源而资调遣。将来元气固,则邪自不能侵,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道,不外乎此矣。
      清季人物识见,以冯桂芬、李鸿章、丁日昌等地位而论,可以代表上丑官绅,有推行政务之权责。今观恭亲王言论,亦可

清日签约前清朝官员对日本政府的认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