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三个和尚的哲思[1/2页]

生命的哲理 程会柯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记得在自己懵懵懂懂记事的时候,就已经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如果,把这个故事解析,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是人文化精神,二是人力资源的分配与经济学的深入。
      提到人文精神,它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与品位,更是一种传统美德。当有一个和尚的时候,为了生存,和尚不得不每天都下山去挑水吃,这只是为了生存而劳动。当又来一个和尚的时候,两个和尚就一起挑水吃,这是一种团结合作,而又分工合理的美德。谁也不占便宜,但谁也不吃亏。日子自然是无忧无虑,就在这悠然自得的生存环境下,又来了一个和尚。宁静的生活被打乱了,水缸不再像以前一样满满的,没有人愿意去打水,传统美德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人内心深处的惰性。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做事先做人。”人文精神讲的便是做人。如果,人文精神做不好,我相信,当有两个和尚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水吃了。因为在他们之间已经有一个推脱责任与义务的桥梁,当有一个和尚的时候,责任的重量与指向只有这一个和尚。因此,他每天不得不自己去挑水,日子自然也是无忧无虑。
      先把人做好,其次才是做事。一个和尚会保持水缸天天有水吃,两个和尚也一样。但第三个和尚来的时候,水没有了,观音手中的柳枝也枯萎了,这便提到了人力资源的分配与经济学的深入。
      一个和尚每天要做的工作,便是挑水、劈柴、以及其它琐碎的事情。而当另外一个和尚来的时候,工作项目没有变,只是量的方面有所增加。而后,又来了一个和尚,工作分量应该随之减轻。正因为这种减轻,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因此,开始互相推托,并一直在心中说着:“他们都不做,为什么要我去呢?”就因为这种推托,水缸的水越来越少了,柳枝渐渐枯萎了。
      不管什么工作与行业,总有达到饱和的程度。就像一个窝内藏不下两个刺猬一样。也正是因为人力资源的充足与工作岗位的饱和,才使这个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岗位会变得有更多的人来争取。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已经纳入了三个人和尚的哲思。如果人力资源分配的合理,就会适得其所,不仅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会达到衣食无忧的悠然自得。
   &nbs

三个和尚的哲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