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巧言善辩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人,我们通称他为学者,他们值得我们敬佩,但敬佩之余,又留下了太多的悲哀。
不知是读书太多,还是书中的道理就是错误的。童年时代,老师教导我们,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学会了编造美丽的谎言,甚至为谎言设立了纪念日(愚人节)。这时候我们又读过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是,我们便开始怀疑书本,觉得书中讲的都是天方夜谭,谁说过,沉默就等于许可了,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于是,作为一名思想者,便陷入了矛盾之中。
如果,把人生分为两个因素,那便是,一个内因,一个外因,内因来自于书本的熏陶,而外因则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外因却时常决定着内因。因此,我们开始怀疑人生,怀疑于内因与外因二者之间的矛盾,究竟是谁的错了?作为思想者,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却一次一次陷入了矛盾之中。
穿衣服,要赶潮流,理发,也要赶时尚,甚至,吃饭还要讲究品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切都像赶集一样,冲向人类文化的最前沿。而作为思想者,他的思想,如果不跟着潮流走,也只能自取其辱,自毁其名。本可千古流芳,却只能遗臭万年。
当看到社会大兴另类文化的时候,他仍然默念,男女授受不亲。当看到他人奢侈的生活之时,他重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自己的孩子犯了大错的时候,他仍然相信那句“不不教,父之过。”于是便学会了自责,使自己陷入了痛苦之中。
思想者的固守
思想者的悲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