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监测数据显示,阿浩的情绪波动达到近期峰值。
网络上,关于未成年犯在监狱劳作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某条播放量破千万的片段中,镜头扫过食品厂内少年们疲惫的脸庞,配文“这就是犯罪的代价”。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才十五岁就要干12小时?太残忍了!”
“残忍?他们犯罪的时候怎么不想想后果!这是让小孩长记性!”
“建议全国推广!让熊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付出代价!”
星宁集团随即发布声明:“未成年犯的工作强度严格符合劳动法规,加班时长计入教育改造课程,所有收入将存入专属账户,刑满释放后转交本人或监护人。”但质疑声仍未平息,有法律专家指出:“即便出于改造目的,长时间劳作是否会对未成年人身心造成伤害?”
为回应争议,监狱首次开放直播“未成年改造纪实”。镜头里,除了流水线工作,还有法律课堂、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阿浩在镜头前展示自己学习的电工知识,眼神中难得露出一丝光亮:“等出去了,我想当电工,再也不干犯法的事。”弹幕逐渐从批判转为鼓励:“加油!知错能改就还有希望!”
而在岛屿的另一头,未成年犯的奖惩机制悄然升级。表现优异者可获得“特权券”,凭此兑换阅读时间、与家人视频通话或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连续三月排名靠前的少年,甚至能搬进条件稍好的“进步宿舍”。这种改变像一剂强心针,让原本消极怠工的人开始主动争取表现。
深夜,大通铺的呼噜声此起彼伏。阿浩蜷缩在狭窄的床铺上,盯着头顶的铁架发呆。月光从气窗漏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摸出枕头下母亲的来信,信纸已经被汗水浸得发皱。远处传来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混着车间隐约的机械声,像是命运的警钟——这漫长的12小时劳作,或许真的能敲醒那些迷途的少年。
续写故事第42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