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敢说,整个西伯利亚都会为它疯狂!”他的话引发一阵赞同的笑声,有人已经开始盘算:“等正式上市,我要给老家寄几箱,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好酒!”
  网络上,西伯利亚狱警待遇天花板的话题迅速登顶。国内网友疯狂搬运着俄国社交媒体上的视频:宽敞明亮的宿舍、丰盛的三餐、动辄百万的年终奖。更有人扒出星宁集团的招聘信息,发现岗位要求中赫然写着“中文或俄文流利者优先”。一时间,各大语言学习平台的俄语课程销量暴涨,评论区全是“为了西伯利亚的高薪拼了”“学俄语,去挖土豆都值”的豪言壮语。
  而在监狱的劳动改造区,岛国囚犯们也感受到了这场商业布局带来的连锁反应。他们修建的公路直通星宁的有机农场与葡萄酒庄园,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右翼分子山本浩二擦着汗,望着满载蔬菜的货车驶过,酸溜溜地对同伴说:“没想到我们挖的冻土,最后成了中国人赚钱的路。”但他的语气里,不知不觉多了几分敬畏——毕竟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经济,也让他们的劳动有了实际意义。
  随着星宁合资企业的扩张,西伯利亚的就业市场被彻底激活。当地人纷纷加入农场、酒厂与配套加工厂,曾经冷清的小镇热闹起来。服装店、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张,甚至出现了中文培训学校。一位当地老者在接受采访时感慨:“以前这里年轻人都往莫斯科跑,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挣大钱!”
  夜幕降临,狱警宿舍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安德烈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葡萄酒庄园的霓虹招牌,拨通了我的电话:“沈总,谢谢您带来的改变。现在连囚犯们都知道,好好劳动不仅能赎罪,还能为这片土地添砖加瓦。”我望向北京总部窗外的车水马龙,笑着回应:“这只是开始。等明年有机槟榔园投产,咱们还要让西伯利亚尝尝东方的味道。”
  电话挂断的瞬间,西伯利亚的夜风裹挟着葡萄酒的醇香拂过脸颊。老祖宗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星宁正在用商业的智慧,将这片荒芜的冻土,变成充满希望的热土——无论是狱警、囚犯,还是当地居民,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续写故事第42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