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一十六章 斗姆元君祠[1/2页]

南派盗墓手记 十年慰风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五孔三路石桥无论如何也不能走。
      金水河宽,又不能直接飞过去,杨芝草捋了捋山羊胡须,摇头晃脑,想出对策。
      见穆树轩关会增如此狼狈,王绍义心中愈发轻蔑,只是没说出来。杨芝草拉着他,到旁边吩咐几声,定下破海波云涛的对策。
      景陵北倚昌瑞山,拔地而起。
      左右蟠龙岭、猴山,恰恰将景陵捧起,形成屏障护卫,有青龙白虎之相。康熙皇帝将陵寝择在此处,乃东陵最好的“龙腰”。
      为配合景陵风水,当年地宫落成时,还留有几座庙宇,以镇风理气。
      杨芝草有过目不忘之能。
      土匪盗陵只看珠宝,他却借机读了东陵地志,对皇陵布局搭配了如指掌,包括当年镇地的几座庙宇。
      曲起手指,杨芝草颇有把握,笑道:“此河设了旁门左道,刻一万八千道海波云涛为镇,凡人打桥上经过,便头晕目眩,大水滔天,非再取一样法宝不可。金水河民间又叫通天河,按厌胜的路数,咱们须取通天梯才行。”
      王绍义道:“通天梯在何处?”
      “大哥你来看,景陵东南角,龙盘虎踞,气吞天下,道道山脉如屏如障,自天而下,形同龙楼宝殿,被康熙皇帝命名为‘蟠龙岭。与昌瑞山相对,恰好七座龙峰两座地障,跟北斗七星、二辅遥相呼应。山是宝山,倚着大清江山万年不倒,沟里便有宝物。”
      杨芝草看风水的本事不凡。
      一眼瞧中康熙当年下的镇物。
      道:“蟠龙岭上,有座斗姆元君圣祠,通天梯就在其中。不过就这么上去,只怕不能得手,大哥你附耳过来,咱们得......”
      蟠龙岭的山坳处,向阳地确有一座斗姆元君圣祠。
      斗姆元君,是道家的说法,但这个神?佛教也有,又名中天梵气斗母元君。藏区佛有斗姆像,明清极为多见。
      斗姆,民间又叫紫光夫人。
      按理说皇陵周边,龙肃虎穆,不该有女人像。东陵的蟠龙岭,是个例外。七座山峰两座地障,恰好应了“七星、二辅”的说法。
      山上必有斗姆元君圣祠,并非杨芝草瞎掰。
      这座祠堂,东陵动土就存在,一板一眼,正儿八经的皇家规格,虽不大,另有乾坤。
      这位兴许发现了。
      山上那座殿,既不是庙,也不是寺,而是祠。
      一般来说,只有子女给父母立祠,民间即使拜神,不会用祠来命名。这跟蟠龙岭的地势有关,除了斗姆,天上啥神仙都镇不住!
      为啥呢?
      相传斗姆自开天以来,龙汉之初历了大劫,生有九子。
      两位为帝,七位为君。
      七君,即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北斗七星。斗姆即北斗之母,因此得名。蟠龙岭恰好七座山峰,正与北极七星对应。
      必须要有一座斗姆祠,以表天道,顺应尊卑。
      金水河俗称通天河。
      两岸设有海波云涛,蛟龙也难过。
      既有通天河,必有通天梯。通天梯在斗姆祠内,只能王绍义一人去取。杨芝草说王绍义天生火德星君下凡,阳气重,童身未破,天灵仍在。
      先天法宝只王绍义才能瞧见,也只他拿得动。
      王绍义按杨芝草的吩咐,在蟠龙岭跋山涉水,找到藏在林子深处的斗姆祠。
      等到黎明时分,红日在东,天地晨曦朦胧。
      王绍义蹲在庙门,以芭蕉叶遮住脑袋,往地上洒用白酒泡的大米。不知等了多久,红日完全从云海脱出来,哪跑来一只浑身五彩,头顶披金的大公鸡,飞到庙前,啄地上的酒米吃
      公鸡不胜酒力,啄了几口就醉了,软绵绵趴在地上不动。
      王绍义丢下芭蕉叶,走过去,轻而易举将公鸡拎起来。
      山里头的鸡能飞,若不是喝醉了,纵有快雪靴也追不上。趁早上出太阳,四下暖烘烘的,王绍义当场杀了公鸡,开水烫皮,将鸡架锅炖上。
      等炖出香味,王绍义仍蹲在旁边,用芭蕉叶遮住脑袋。
      民间传说芭蕉叶通灵。
      叶子盖在脑门,能把人气盖住,人就变成精灵。
      鸡汤在锅里翻腾,香飘四溢,农村再原汁原味的老母鸡高汤也不如这锅香。等到香味能把人馋死,斗姆祠多了个老头,脸色阴沉,走到锅前。
      见锅里煮着东西,老头弯腰往锅里看,这时候,王绍义丢了芭蕉叶,掏出一根枣木棍,狠狠砸在老头后脑。
      碗口粗木棍,老虎都吃不消这下。
      老头猝不及防,脑袋栽在锅里,开水毁容,没了声响。
      炖鸡汤引来老头,用枣木棍将其打死。王绍义心中并不愧疚,暗道一切顺利。牛皮绳浸朱砂,将老头手脚捆了,拖着尸体,王绍义

第六百一十六章 斗姆元君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