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姓崔的清河人,家住在荥阳,老母卢氏,经营买卖,家中很富有。
     她有个儿子在京都榜上有名,受官到吉州大和县作县尉。
     她的母亲留恋故乡的家产,不想到儿子作官的地方去,给儿子娶了太原王家的女儿,并陪送钱财有几十万,奴婢好几个人,前往大和县赴任。
     于是他们就计划租船去。
     仆人说:“现在有个吉州人姓孙,他说想要空着船返回,租价很便宜,如果和他商量,恐怕很稳妥。”
     于是就选择出发的日子,崔就和王氏以及随走的奴婢们排着在堂下跪拜,流着眼泪告别母亲上了船。
     不知走了多远,到晚间靠在荒野的岸边,撑船的人早就偷看了他们的行李,认为财货很多而起了坏心。
     看崔尉不注意,突然把崔尉推到深潭里,假装要救被淹的人的样子。
     回来说:“可恨我尽力救也来不及了。”
     王氏及跟随的奴婢们都悲痛大哭,姓孙的就拿出刀来逼迫他们,大家都很惊慌害怕,连气也不敢喘。
     这天夜里,姓孙的强娶王氏。
     王氏正身怀有孕,于是就凭着那些财物在江夏定居了。
     后来王氏生了一个男孩,姓孙的撑船人供养他象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喜爱他。
     他的母亲也偷偷地教他识字,但并不告诉他以前的事。
     崔尉的母亲在郑州,很惊讶这么长时间没有崔尉一家的消息,盼望了很多年。
     此时天下大乱,很多人都四散漂泊流浪。
     崔尉的老母也认为与儿子是永远分隔了。
     这以后二十年,姓孙的凭崔尉的钱财发了家,以致家财很富足。
     养崔子到十八九岁了,学问技艺已成。
     就让他入京去考举人。这孩子西上京城,路上经过郑州,离郑州还大约有五十多里路的时候,正赶在晚上迷了路。
     但觉有一盏灯在前面引路,却看不见人,崔子就跟着灯走。
     走了二十多里,来到一庄园门前,他就敲开门要求寄宿一晚。
     主人收容了他。让他在厅中住。这个庄园原来是崔庄。
     家人暗中看看崔子,就报告老母说:“门前边那个寄宿的客人,面貌很象我们家的郎君。”
     家人又看他的言语行动,则没有多少异样,又去告诉老母。
     老母想自己看看,就招呼崔子进了上屋,和他谈话,觉得同自己的儿子一模一样,一问才知他姓孙,老母又掉下眼泪,崔子也不知怎么办是好,老母说:“郎君远道而来,住下明天吃一顿饭再走吧!”
     崔子不敢违背这个老人的好意,就答应了。
     第二天,老母见崔子要告别离去,就出声大哭,对崔子说:“郎君不要对我这么哭感到吃惊,当年我只有一个儿子,以前因为要赴任,那以后就断绝了消息,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今天看见你的相貌举止太象我的儿子,不知不觉就悲痛罢了。郎君往西去,回来的那天一定要再来!”
     崔子到那年春天,应考不中,回到郑州,又经过崔庄,老母很高兴,就留他多住了几天,

崔尉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