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白军官学校(二)[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伙儿都议一议吧,毕竟这关系到你们的俸禄问题,比如说我吧。
     我是试百户,从六品官,月俸八石,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但要养一家人的话,会很窘迫。”
     其实百户和县令的俸禄差不多,文武官员品级差不多,俸禄相差也不大,最倒霉的是士兵。
     七品县官一年的俸禄为45两白银。
     也就是一个月为3.75两,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2石,一石为94.4公斤。
     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以2018的大米为4元6元公斤,取中间价4.5元计算。
     就可以算出,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700至800元。
     一个县官的月工资约为2500至3000元,养家还行,包个小蜜就难了!
     明朝的俸禄是相对偏低的,官员经常抱怨。
     “而现在米价腾贵,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缩水了一半,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提高俸禄了。”陈永宏笑呵呵的说道。
     明代官秩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据此分为十八等。
     正一品月俸大米87石,年俸1044石(约白银230两)俸钞300贯。
     知府月俸十六石,知县月俸七石五斗。
     从九品禄米60石,俸钞30贯。
     后来只给少部分米,其余的折合成钱。
     因折算得不合理,官员的实际收入变得很有限。
     宣宗初年,有一位叫孔友谅的知县上书说:“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
     意思是说,上要养老,下要育小,加上送往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来。
     光靠这点微薄的薪水是无法维持官员们的奢侈生活的,所以他们拼命想着法捞钱。
     地方官们有火耗,淋尖踢斛等,京官们靠地方官们冰敬,炭敬等,这些还是朝廷默认的,算合法捞钱。
     每逢朝廷修建工程或赈灾时,都是各级官员大捞的最好机会,除此之外徭役,征派都可捞钱。
     陈远宏为什么要建立大同党,不改革官制,改革卫所制度,改革俸禄。
     按照这套形式下去,不管打多大的胜仗,打下多少地盘,最后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卫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制度,相当多的卫所,不仅是一个军事单位,还是一个地理单位,掌管着一块类似布政司、府、州、县管辖的地区。
     这部分土地除用于卫所正军的屯田外,还包括余丁、军妻及其子女的耕地,而且还有一些民户的耕地。
     相当数量的卫所于自己独立的辖区内择地筑城,即卫城、所城,独立管理其所辖地区。
     卫所补充、更新兵员的办法,采用了世袭制度。
     军士携带家口,世居一卫所,远离祖籍。
     子孙一人世袭为军,代代相传,并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以保证军民分籍。
     一人为军,其在卫所的军家便须世世承袭为军,其在祖籍的军户在军家无人为军的情况下,要另行提供一名军丁。
     军籍控制极为严格,必须皇帝特许,才能免除军籍。
     如正

第二百七十九章 太白军官学校(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