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二十七章 河套之战(十一)[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中国热”流行欧洲期间,人们不仅喜爱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对漆器、壁纸等物品也极为推崇。
     1730年,法国人罗伯特马丁,仿造中国漆器获得成功。
     其产品的色彩以及中国风格的图案,深受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钟爱。
     据说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尔夫人就十分偏好这种漆器。
     在她的住所里,到处摆满了漆制家具。
     而上面的图案如中国妇女、牡丹花等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英国,商人们为了满足英国贵族酷爱中国漆器的需要。
     往往不远万里到中国广州,购买大块漆器运回国内,然后改制成各种规格的屏风出售。
     更有甚者,他们有时还将英国的木制家具运往广州。
     请广州的漆工进行加工,然后再运回英国出售。
     即使当时一些着名的家具设计师,也完全仿造中国式样,以获得顾客的青睐。
     中国的壁纸是16世纪中叶,由荷兰商人传入欧洲的。
     当时即受到英、法等国人们的欢迎,上流社会的豪宅争相用中国壁纸作为装饰。
     随后不久,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生产大批中英、中法混合式壁纸,并于1688年获得成功。
     不过在质量上,欧洲的仿造品要逊色于中国。
     所以直至18世纪后期,英国仍不得不从广州、厦门等地贩运大批中国壁纸,以满足本国需要。
     白铜是古代世界冶金技术中的一项伟大成果,长期以来都为中国独有。
     大约16世纪以后,中国白铜运销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所赞叹。
     与此同时,为了掌握这种工艺技术。
     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和冶金学家,开始仿造中国白铜,并试图破解其中奥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些国家不惜巨资,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购得中国白铜。
     经过一番努力,瑞典和英国的化学家,最终成功分析出了中国白铜的成分。
     随后,德国人于1823年仿造中国白铜取得成功,并重新命名为“德国银”。
     到19世纪后期,开始投入大量生产的“德国银”已取代了中国白铜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就这样,凡是中国好的东西,欧洲人能吸收就吸收,能仿造就仿造,改个名字就变成他们的了。
     他们把中国人,中国文化研究得透透彻彻的。
     中国属于第一个文明型国家,真真正正的文明,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宗教民族国家。
     这是两种文明,一种是高级文明,一种是低级文明。
     这种低级文明,从诞生之初起,就不停的厮杀,几乎年年都有战争。
     后世欧洲的一战二战,就是这种低级文明发展出来的。
     直到原子弹的出现,才制止了他们在全世界的杀戮,但是中东和一些小国,仍然在年年打仗。
     而就在19世纪,把中国的好东西学的差不多了以后。
     他们就在这一百多年里,设计了无数种想灭绝中国人的方法,而且有非常多的文字资料记载。
     其中比较着名的是一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了一本用生物战灭绝中国的着作。
     这篇文章代表了绝大部分西方人的观点:中国人以为不侵犯别人,不惹事生非。
     和他们保持友谊,循规蹈矩就能和平相处,对不起,这些低级文明不买帐。
第四百二十七章 河套之战(十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