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三十章 河套之战(十四)[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幕府时代,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本居宣长(17301801)。
     他的“八弘一宇”的思想树立了日本民族优越、应该主宰世界的理念。
     这种思想认为,日本是日出之国,乃世界万国之中最优秀之国家。
     本居宣长出身商人家庭,是日本国学家、历史学家,也是引领“大日本帝国”思潮的先导之一。
     他主张,必须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华夷秩序,要各国都前来向日本朝贡。
     鉴于他在日本学者中的地位,众多日本人对其思想推崇备至。
     并开启了矛头指向中国的“大日本帝国”战略构想。
     其实,这种思想的出现,与古代日本受中国冲击和影响严重有关。
     当日本社会面临文化问题与社会危机的时候。
     日本的思想家们便提出,危机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污染。
     从而提出日本原生的文化高于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心理,这其实是将外来文化作为现实挫折的替罪羊。
     意在重建日本文化,突出自身的优越性以建立民族自信心。
     本居宣长的民族优越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冲击,具有保守倾向。
     从本质上说,他表达了日本文人试图让日本文化独立于中国文化之外。
     摆脱中国文化的冲击,从而塑造日本民族的自我认同。
     但由此而引发的“日本是神的国度,是世界的中心”的自恋倾向。
     但是无论日本的贵族精英阶层如何努力,都无法剔除中华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这种最优秀的文化,已经深入他们的精神层面,渗透在他们的骨髓里面去了。
     日本的平城京,完全模仿唐朝长安城的规划来设计建成的。
     日本的和服,是效仿隋唐服饰,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加以了改进。
     日本的中央制度、律令、历法、节俗、中医、文学、艺术、宗教、书画、雕塑。
     甚至刀剑、围棋、相扑这些后世日本的技艺强项,统统学自唐朝。
     再然后,日本遣唐学生用汉字的偏旁、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奈良时期的日本,宛如盛唐。
     日本诗人得意地吟道:“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吸收了中华文化的日本贵族精英阶层,就像一个两面人一样,有双重性格。
     既然无法消除中华文化的影响,那就彻底消灭这个文明体。
     这就和学习了中国文化,研究了中国文化的欧洲人是一样的心理。
     而且,从现实意义上来看。
     欧洲日本也仅仅是学习了中国文化的皮毛而已,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们根本就学不到。
     而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他们的一神教文化,又是互相排斥的。
     中华文化的精粹在于“和而不同”,强调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我们欣赏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神教强调神的绝对性和独一性。
    &nb

第四百三十章 河套之战(十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