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一十五章 东南亚(一)[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至于说它们的建立者,是从马来半岛或是爪哇、苏门答腊而来的马来绿教徒。
     还是受绿教徒商人影响,而改信绿教的达雅人,倒是并不重要的。
     绿教信仰及统治方式,足以将他们融为一体,并与原始达雅部族区别开。
     对比达雅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落后的生产方式,马来绿教群体在婆罗洲拥有很大的优势。
     换句话说,在绿教的强大渗透力下,那些沿海苏丹国必将渐渐向内陆扩张,并一点点同化土着的达雅人。
     比如文莱就一度统一了包括文莱、沙捞越、沙巴在内的整个婆罗洲北部。
     而这三个地区,也因此经常在地缘政治上放置在一起,被称之为“北婆三邦”,或者“砂汶沙”地区。
     然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却对南洋的绿教进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最显着的改变,是处在绿教传播链最末端的菲律宾北部,在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下,成为了TZ教地区。
     在文明开化较晚的婆罗洲,类似的非绿教外来影响也同样存在。
     除了以荷兰人为代表的西方力量以外,华人群体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并对婆罗洲的地缘结构造成了影响。
     在达雅人的传说中,他们在婆罗洲的起点,或者说最初聚居地位于今天印泥境内的“西加里曼丹省”境内。
     巧合的是,以“兰芳公司”为代表的华人社团,所选择的登陆之地,也是在西加里曼丹省。
     从轮廓上看,婆罗洲大体呈现为一个向东倾倒45度的等腰三角形。
     在地形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自东北部顶点,向南偏西方向延伸的一条高大山脉。
     我们可以将之称之统称为“伊班山脉”(或者伊兰山脉)。
     “伊班”之名,源自于东马来境内最大的达雅人部族“伊班族”。
     这条主分水岭承担分割印、马两国功能的伊班山脉,其实被命名为“达雅山脉”会更好。
     当然,达雅也好、伊班也罢,在婆罗洲也许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意味。
     但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叫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标签来标定它。
     山脉和原始森林,往往是土着文化的最好保护者,这一特点在婆罗洲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接受这种“原始”地理环境保护的,并不仅仅有数百万达雅人,还有非常珍惜的“婆罗洲侏儒象”。
     后世生活在婆罗洲的大象,总数量不足2000头。
     作为一个亚洲象的一个孤立亚种,这个数量已是非常稀少了。
     后世研究表明,婆罗洲侏儒象是一个本该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物种。
     它们的原产地并非婆罗洲,而是与之隔海相望的爪哇岛。
     与在亚洲大陆的亲属略有区别的是,生活在更低纬度地区的爪哇婆罗洲象,体型要更小巧一些。
     即使是成年雄性,身高也不超过2.5米。
     很显然,婆罗洲侏儒象这一特征是受气候环境影响而自然形成的。
     就像苏门答腊虎的体型小于孟加拉虎

第五百一十五章 东南亚(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