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三十三章 东南亚(十九)[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n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
     故“CinaPeranakan”即土生华人。
     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
     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
     “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Z治意识不太一样。
     后世的马来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n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自称。
     整个土生华人社群则被统称为“峇峇娘惹”。
     尽管无论在血统还是文化上,都出现了一定混合性,但峇峇娘惹无疑还是华人的一份子。
     在这个土生华人社群形成之后,一般并不会选择再与马来族通婚,而是会从相同背景的家族。
     或者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中选择婚姻对象,以避免被马来人同化。
     这也使得整个峇峇娘惹群体,在文化上仍具有鲜明的中华特征。
     在西方殖民者,尤其是英国主导M甲政局之后,土生华人社群在文化上又出现了新变化。
     这些兼具华人优秀品质,又与当地马来社群沟通无碍的“峇峇”,成为了英国经营海峡殖民地的得力助手。
     而接受这一定位的土生华人,除了在自己的语言技能上,再增加一项“英语”之外。
     很多也都接受了JD教信仰,并开始在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
     在精神思想上,峇峇人倾向于西方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子女多受英文教育。
     这点与他们仍然保留古老的华人习惯、传统及X仰,看来相当矛盾。
     实际上,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人。
     他们脱离华人社会,却又不能真正融入马来社会,成为两头不着岸的人。
     所幸这种情况在21世纪,中国逐渐强大起来有了改变,他们开始加进华人社会的体系。
     一些峇峇人的子女,也被送进华校接受基本的母语教育,回归族群。
     M六甲峇峇散居各地,在殖民地时代。
     峇峇人最集中的地区是荷兰街,这里出了一些才华卓越的峇峇,如敦陈祯禄及敦陈修信。
     峇峇人的性格耿直,在M六甲的华人社会里,有一句形容他们这种秉性的话:“峇峇直”。
     顾名思义,可见他们一般上是“直”透了。
     峇峇人到底有多少,很难做出统计。
     不过根据粗略估计,他们约占马来亚华人人口百分之五,并不很多。
     与土生华人群体相对应的,是“新华人移民”群体。
     19世纪初,在英国开始渗入M甲海峡,并率先占得槟榔屿之后,便已开始主动前往中国D南沿海地区招募华工了。
     阿片战争之后,随着英国对华贸易额的的剧增,马来华人的数量出现了质的飞跃。
     对于这些为了生计,而“下南洋”的新华人移民来说,并不愿意视那些完成本土化进程。
     并成为英国人在“海峡殖民地”统治助手的“土生华人”群体为同类。
     “海峡华人”,是那些坚守故乡传统的华人移民,对这些出现西化倾向华人群体的称呼。
     由于最先成为英国统治助手的

第五百三十三章 东南亚(十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