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八十四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然而无论从天时、地利,还是人和角度看,这种想法在当时都不具备可操作性。
     最终为世人留下的,只有“崖山之战”后的悲凉。
     无论以国人所尊崇的“忠”文化层面来看。还是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气节角度,以及将大员纳入Z央之国版图的贡献来说。
     Z成功的历史地位都是无可质疑的。
     相比之下,出身郑氏集团,后来帮助清王朝完成两岸统一的S琅,则成为了一个争议人物。
     点评这些历史人物的是非,并非是我今天我要说的。
     只能说在历史的洪流中,郑氏父子以及S琅的选择,并不应该简单被看作,他们的选择。
     而更应该被视为,类似抉择的代表。
     客观上说,即使郑氏家族,全部选择追随郑Z龙,大员海峡依然有可能,成为博弈的战场。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清王朝的不信任。
     鉴于清王朝的异类出身,以及“剃发令”的高压推行,这种不信任感的存在,非常普遍。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反抗者们认定,他们在海上有足够的优势。
     这种优势,即来源于环Z国海贸易的经济贡献,更取决于地缘Z治上的退路。
     所谓地缘Z治上的退路,指的就是大员岛了。
     对于郑C功所代表的,D南反抗力量来说,大员岛和大员海峡,是其敢于,直面北方压力的资本所在。
     相比之下,代表西南抗清力量的南明政权,虽然也能够依托,险峻地形进行抵抗。
     但总得来说,没有东南抗清力量,那么有地理优势。
     将中南半岛诸国,视为退路的想法,更是不具可操作性。
     这使得南明政权在西南的存在,较之在东南抗清力量,要更早退出历史舞台。
     郑Z功是在1661年,发动大员之役的。
     在此之前,其领导的以仙洲、鹭岛为基地的东南抗清力量。
     一直在从浙南到C汕一线的,沿海的军事对抗中占据优势,T州C州一线。
     然而无论是期望收复中原,还是形成南北分治格局,做到这点都是远远不够的。
     从地缘Z治角度看,富庶的江南,才是必须拿下天王山。
     对于依赖海外贸易,提供资金的郑军来说,控制江南这个,最重要的丝绸供给地的诱惑,同样巨大。
     1657至1659,郑军先后三次,由福J沿海起兵北伐。
     并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一度沿长江而上,进逼江南的门户——金陵。
     尽管这三次北伐,都遭遇了失败,但郑军在D南沿海的,海上优势依然存在。
     要知道,即使在北伐失败之后,郑军依然在1660年,于鹭岛全歼了,乘势进犯的数万清军水师。
     从战略上看,如果同时期,以云贵高原为基地的南明政权,能够稳定住并反攻S川成功的话。
     那么郑军再图江南,并形成南北分治局面并非没有可能。
     即使抗清力量无法统一,亦有可能形成三国分立的局面,包括更复杂的割据。
     类似的情况,在天朝历史上,可以说是常态的

第五百八十四章 我们的航路(四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