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百零八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四)[1/2页]

移民全球 陈健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即使考虑到双方在面积上的差异,从人口密度这个看似更公平的角度考量,
     阿根廷16人平方公里的承载量,也大大低于巴西25人平方公里。
     要知道,阿根廷适于开发成人类居住地的土地,还要高于巴西的。
     两者之间的这个差距,很大程度就是初始设置时,对农、牧侧重点不同而导致的。
     换句话说,如果葡萄牙没有因为种植经济,而引入那么多黑人奴隶,那么,最起码后世的巴西,在人口密度上,并不会比阿根廷更高。
     事实上,如果没有非洲人力资源的补充,巴西能够壮大成后世这般规模,是非常成疑的。
     毕竟,觊觎这片土地的,当年可不止葡萄牙一家。
     另外,初始设置中的蔗糖经济,还为巴西的地缘属性,带来了另一个影响,那就是更多的工业基因。
     与牛羊等畜牧产品不同是,蔗糖是农产品精细加工后的产物。
     在巴西,第一个糖厂的历史,与第一片甘蔗种植园的历史一样悠久。
     农场主们在开辟种植园的同时,需要同时建设糖厂,以将收获的甘蔗就近加工。
     在巴西种植园里种植甘蔗,与在糖厂提炼蔗糖,法律上身份虽然都可能是奴隶,
     从分工角度来说,却分属于农民和工人,虽然这种身份可能会周期性转换。
     工业基因并不仅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还取决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
     从本质上来说,工业是与商业紧密相连的两种经济模式。
     也可以说,工业是由贸易催生的。
     这其中,规模化、集约化是一个要点。
     在习惯“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古代天朝,家庭主妇们,所织就的丝绸布匹,一般仅仅是自用、纳税或者拿出去,
     交换一点生活所需,并不能被称之为工业模式下的“产业”。
     只有在巨大贸易需求下,组织起来的集约化生产形式,才是工业模式的体现,也更有技术革新的敏感。
     葡萄牙人在巴西生产蔗糖,包括生产咖啡等加工产品,从一开始,就不是着眼于本地需求,而是为了出口欧洲。
     初代巴西的沿海性,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增加了巴西经济的,商业色彩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与巴西相爱相杀的阿根廷了。
     虽然比起巴西来,阿根廷无论在人口和面积上,都处于劣势,但人口和面积,并不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有机会,进入工业时代的根本原因。
     在后世工业时代,大到如我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小到人口只有800余万的瑞士,都能在世界工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阿根廷之所以让欧洲人,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除了它温带属性的自然条件,不由自主的让人联想到,
     温带地区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引领文明的发展,达3000多年,换句话说,应该比热带属性的巴西,更有机会。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其高达95%的

第八百零八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