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细致入微地考察与斟酌筛选之后,最终京棉一厂、二厂以及三厂成功进入了杨镜舟的视野,并被其锁定为首要目标。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抉择,背后的缘由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这三个工厂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彼此之间相距较近。如此一来,无论是人员调配还是资源整合都会变得相对便捷高效,从而极大地方便后续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实施;其次,由于这三家工厂在行业内均拥有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一旦对其进行成功的改革创新,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将不可估量,能够迅速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并为其他企业树立起可供借鉴参考的典范标杆;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几家工厂目前都处于一种亟待转型升级的状态,内部存在着极为广阔且潜力巨大的改造提升空间。只要找准切入点并施以行之有效的策略手段,就极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显着成果。
京棉一厂、京棉二厂和京棉三厂是京城重要的国有纺织企业,主营业务集中在棉纺织领域。以下是各厂的主营业务概述:
1. 京棉一厂(北京第一棉纺织厂)
主营业务:主要生产棉纱、棉布等棉纺织品。
产品类型:包括纯棉纱、混纺纱、坯布、染色布等。
市场定位:面向国内纺织服装市场和工业用布市场。
2. 京棉二厂(北京第二棉纺织厂)
主营业务:同样以棉纱和棉布生产为主。
产品类型:包括高档纯棉纱、精梳纱、高档坯布等。
市场定位:部分产品出口,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
3. 京棉三厂(北京第三棉纺织厂)
主营业务:专注于棉纺织品的生产。
产品类型:包括普通棉纱、混纺纱、坯布、印花布等。
市场定位:主要面向国内中低端市场。
共同特点
产业链:三家企业均覆盖从纺纱到织布的完整产业链。
技术设备:初期设备较为先进,但90年代后逐渐落后。
市场变化:90年代市场竞争加剧,需求下降,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或重组。
京棉一厂、二厂和三厂的主营业务集中在棉纺织品的生产,产品涵盖棉纱和棉布,面向不同层次的市场。90年代后,因市场和技术问题,这些企业面临经营困境。
这三家企业目前一厂有2000余人,二厂5000余人,三厂有3000余人,合计有多名职工,却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老旧等原因即将面临破产。
选定好目标之后,杨镜舟便派人向一,二,三厂调研,沟通,并让他们与三厂谈判改革事宜,杨镜舟给他们底线便是以1个亿的资金收购三个厂最少70%的股份,而工业委员会后期将不低于10个亿的资金注入,从而全面的改变京棉一,二,三厂。
面对工业委员会的橄榄枝,京棉一,二,三厂的领导层连谈判的勇气都没有,选择了全盘接受,毕竟现在连基本的员工薪水都发不出来,明天是否还存在都是个问题,现在有人愿意接手当然是大好事,至于员工的薪水有了保障,他们的前途也有了希望。
第167章 试点企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