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8章 皇舆西巡定民心[1/2页]

大唐躺平王 大唐皇子开局被流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贞观二十四年春。
     龟兹城外三十里,鹰嘴崖下。
     新筑的“驻跸处”水泥碑,在晨光里熠熠生辉。
     碑前的开阔官道上,黑压压的安西军民肃立着,鸦雀无声。
     李恪一身亲王常服,站在队列最前。
     身后是长孙雨,还有乳娘抱着幼子李琮。
     戈壁的风带着料峭寒意。
     他轻轻握住妻子微凉的指尖。
     “来了!”
     王朗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难掩的激动。
     地平线上,一点明黄悄然浮现,像初升的旭日。
     那明黄迅速扩大,成了旌旗蔽日的浩荡队伍。
     九旒龙旗在风中招展,金吾卫的明光铠反射着刺目的光,仪仗绵延数里,庄严的鼓乐由远及近。
     龙辇在距水泥碑百步外,稳稳停下。
     辇门打开,身着赭黄常服的李治,在武媚娘的搀扶下,缓步走下龙辇。
     他脸色还有病后的苍白,精神却还算不错。
     目光扫过平整如镜的水泥官道、高耸的碑刻,还有远处龟兹城上如林的彩旗,眼底掠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满意。
     “臣,安西大都护、吴王李恪,率安西军民恭迎陛下圣驾!陛下万岁万万岁!”
     李恪撩袍跪倒,声音洪亮清晰。
     身后的人群像麦浪般齐齐伏下,山呼万岁的声浪震耳欲聋。
     “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治抬手虚扶,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皇兄请起,众卿平身。安西军民戍边辛苦,朕心甚慰。”
     他的目光在李恪脸上停了停,又扫过恭顺垂首的长孙雨,还有襁褓中的李琮,笑意更深了些。
     御驾没有直接入城。
     驻跸碑旁的宽阔彩棚下,“安西民情展”开场了。
     “陛下请看。”
     李恪引着李治走到首展区。
     这里没有珍宝,只有一排排崭新的深青棉袄,厚实又柔软。
     “这是安西自产的棉絮填充的棉袄,轻便保暖,比皮裘还实用。”
     “如今春寒未退,臣斗胆请陛下恩典,将首批千件棉衣,赐给安西境内八十岁以上的老者,也好彰显陛下的仁德,慰藉边地民心。”
     李治摸了摸厚实的棉衣,又看了看彩棚外肃立的、衣衫单薄的老者,颔首道:“皇兄体恤民情,做得很好。准了。”
     旨意一下,安西小吏立刻上前唱名发放。
     白发老者们颤巍巍接过御赐的棉衣,激动得老泪纵横,纷纷跪地叩谢皇恩,场面格外感人。
     武媚娘在一旁,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眼底却掠过一丝深思。
     紧接着,李恪引着御驾移步。
     几排灰扑扑的、坚固方正的平房模型,旁边还附带着比例缩小的院落。
     “这是用水泥筑成的民居。”
     李恪指着模型解释:“坚固耐用,还能抗风沙,造价又低。”
     “臣已命安西都护府拨下专款,首批百套,无偿赐给殉国将士的遗属。”
     “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宅子里安着他们的家,好让英魂没有后顾之忧。”
     李治看着灰白的水泥模型,想起少室山那诡异的水泥天梯,心里的疑窦还没消,此刻却按下思绪,赞道:“皇兄抚恤忠烈,用心良苦。这宅子很好。”
     民心所向,全在细微处。
     李恪这两手,看得随驾的长安官员们暗暗点头。
     翌日,龟兹城西安西军器监的靶场。
     戒备森严。
     在场的只有李治、武媚娘、几位重臣,还有李恪。
     靶场中央立着一件奇械,形似巨弩,却有多个弩臂并列。
     “陛下,这是安西新制的‘神机连弩。”
     李恪亲自解释:“一次能装填十矢,百步之内,可连发破甲!”
     李治顿时来了兴致:“给朕试试。”
     李恪挥手示意。
     一个魁梧的安西军士上前,沉稳地操作起来。
     装填上弦,一气呵成。
     他没有瞄准皮甲靶,而是对准了百步外,在风中微微晃动的一串铜钱——钱眼细得像针!
     “嗡——嘣!嘣!嘣!”
    &nb

第168章 皇舆西巡定民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