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的清晨,薄雾笼罩着这座正在崛起的都城。皇宫内,侍女们捧着金盆玉盏穿梭于廊柱之间,侍卫们身着崭新的铠甲肃立两旁。今日,是皇太极登基称帝的大日子。
范文程站在大殿外,看着工匠们最后调整着殿前的九龙丹陛。这位汉人谋士年近五旬,鬓角已见斑白,却仍精神矍铄。他伸手抚平官服上并不存在的褶皱,心中感慨万千。
34;范先生,大汗召见。34;
听到侍卫的传唤,范文程整了整衣冠,迈步走向崇政殿。殿内,皇太极正背对着大门,凝视着墙上悬挂的《坤舆万国全图》。他身材魁梧,身着绣金龙的朝服,脑后垂着精心编结的辫子,整个人散发着不怒自威的气势。
34;臣范文程,叩见大汗。34;范文程恭敬地行礼。
皇太极转过身来,方正的脸上带着罕见的笑意:34;范爱卿免礼。今日之后,便该改口称39;皇上39;了。34;
范文程直起身子,注意到皇太极眼下淡淡的青黑,显然昨夜未得安眠。34;皇上夙兴夜寐,为国操劳,还望保重龙体。34;
皇太极走到案前,手指轻敲着那份刚刚拟好的即位诏书:34;朕思虑再三,改国号为39;清39;,年号39;崇德39;,范爱卿以为如何?34;
34;清者,水德也。水能克火,正应明朝39;火德39;。皇上圣明。34;范文程顿了顿,34;只是,臣担心诸贝勒中或有异议...34;
34;代善他们?34;皇太极冷笑一声,34;自父汗驾崩以来,他们何时真正服过朕?不过是碍于朕的军功和权谋,不得不低头罢了。34;
殿外传来脚步声,多尔衮大步走入,单膝跪地:34;禀大汗,登基大典已准备就绪,请大汗移驾。34;
皇太极的目光在多尔衮年轻俊朗的脸上停留片刻。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曾经是他最大的政敌,如今却成了最得力的助手。34;起来吧。十四弟,今日之后,我大金...不,我大清将翻开新的一页。34;
多尔衮起身,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34;大汗...不,皇上雄才大略,必能带领我族问鼎中原。34;
皇太极大笑,拍了拍多尔衮的肩膀:34;好!有十四弟相助,何愁大业不成?走,随朕去接受万民朝拜!34;
盛京皇宫正门大开,旌旗猎猎。八旗将士分列两侧,盔明甲亮。皇太极登上高高的祭坛,身后跟着代善、多尔衮、豪格等宗室重臣。坛下,文武百官、蒙古各部使者、朝鲜使节等黑压压跪了一片。
礼官高声宣读即位诏书:34;...今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顺应天命,统御万邦...34;
跪在前排的代善低着头,眉头紧锁。这位年长的贝勒始终认为保留34;大金34;国号更能凝聚女真各部。他微微侧头,瞥见身旁的多尔衮一脸狂热,心中不由冷笑:年轻人,只知道追随权势,却忘了根本。
诏书宣读完毕,皇太极接过侍从奉上的玉玺,高举过头。阳光下,玉玺上的34;大清皇帝之宝34;六个篆字熠熠生辉。
34;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34;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中,皇太极的目光越过人群,望向南方。那里,有他梦寐以求的中原沃土,有他日思夜想的紫禁城。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城,乾清宫内。
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在批阅奏章。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皇帝面容清瘦,眼下带着疲惫的阴影。登基九年来,内忧外患从未间断,让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过早地显出了老态。
34;陛下,兵部急报。34;太监王承恩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呈上一份加急文书。
崇祯展开一看,脸色骤变:34;东虏酋首皇太极僭号称帝,改国号为清?34;
王承恩低着头:34;据辽东巡抚方一藻奏报,伪清已改元39;崇德39;,并遣使赴蒙古各部及朝鲜宣谕。34;
崇祯猛地拍案而起,案上的茶盏被震得叮当作响:34;狂妄!蛮夷小丑,安敢如此!34;他急促地在殿内踱步,34;传旨,命兵部即刻议处,加强山海关防务!34;
34;老奴这就去传旨。34;王承恩正要退出,又被崇祯叫住。
34;且慢...陕西流寇近日如何?34;
王承恩面露难色:34;回陛下,闯贼李自成近日连破宜川、延长等县,势如破竹...34;
崇祯长叹一声,颓然坐回龙椅。他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西北旱灾、东南水患、朝廷党争...每一件都亟待解决。现在,北方又添新患。
34;传朕口谕,明日早朝,群臣集议东虏之事。34;
当夜,盛京皇宫内灯火通明。皇太极设宴款待群臣,席间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多尔衮举杯上前:34;臣弟敬皇上,愿我大清国运昌隆,早日一统天下!34;
皇太极饮尽杯中酒,笑道:34;十四弟豪气干云!不过...34;他环视四周,压低声音,34;欲取天下,当步步为营。明朝虽内忧外患,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34;
多尔衮眼中精光一闪:34;皇上深谋远虑。臣弟愿为先锋,直捣黄龙!34;
34;不急。34;皇太极摇头,34;先稳固辽东,收服蒙古,再图南下。范爱卿,你以为如何?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旁的范文程拱手道:3
第162章 皇太极称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