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6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1/2页]

明风再起 浮世蒹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崇祯十七年三月的辽东,寒风依旧凛冽如刀。山海关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如同巨兽般盘踞在燕山与渤海之间,斑驳的城墙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沉默矗立。关门内外,气氛凝重如铁。辽东总兵吴三桂一身簇新山文甲,按剑立于关城之上,目光沉沉地望向关内方向。他身后,是陆续抵达、风尘仆仆的四万辽东劲旅——关宁铁骑最后的精锐。旌旗猎猎,甲胄森然,空气中弥漫着长途行军后的汗味、马粪味,以及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皇帝的调令如同催命符,将他和他赖以为根基的关宁军从辽东前线抽离。如今,北京城破,帝殉煤山的消息早已如同瘟疫般传遍军中。天下剧变,乾坤倒悬,吴三桂与身旁的山海关总兵高第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这雄关,便是他们手中最后的筹码,是他们在这乱世漩涡中安身立命、乃至搏取更大功名的基石。两人默契地加固城防,广布哨探,如同蛰伏的猛虎,等待着尘埃落定,择木而栖。
     紫禁城的新主人李自成,深知山海关这把钥匙的分量。锁不住此关,他的大顺江山便如同门户洞开的庭院,随时可能被关外的猛虎(无论是残明势力还是更危险的满洲铁骑)闯入。招降吴三桂,势在必行。刚刚投降的原明密云总兵唐通,便成了最合适的使者。李自成赐下重金——整整四万两白银,外加绸缎千匹,命唐通携其本部兵马,连同这份沉甸甸的“诚意”,火速前往山海关。
     当唐通的使者高举着大顺的招降书和犒赏清单,在关下喊话时,吴三桂的心弦被重重拨动了。
     书中言辞恳切,许以侯爵高位,承诺关宁军待遇不变,更点明“新朝气象,天命所归”。那白花花的四万两饷银和光鲜的绸缎,更是解了吴三桂缺饷已久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他吴氏满门老小,包括他那垂暮的老父吴襄,以及那位名动京师、令他魂牵梦萦的爱妾陈圆圆,此刻都身陷北京城中,成了大顺政权砧板上的鱼肉!降,则阖家可保,富贵可期;抗,则玉石俱焚,家破人亡。
     李自成“众望所归”的声势,家小性命的悬丝,加上眼前实打实的利益,如同三股无形的巨手,推着吴三桂做出了抉择。他与高第略作商议,便决意归顺。唐通带来的银两绸缎被欣然收下,迅速分赏诸军,关宁军营地中难得地响起了一片谢恩与松气之声。山海关的防务,被吴三桂“爽快”地移交给了唐通所部。他与高第则点齐兵马,打出“奉诏入京,朝觐新主”的旗号,浩浩荡荡地踏上了通往北京的道路。
     三月二十四日,永平府(今河北卢龙)。
     吴三桂的大军抵达此地,距京师已不过数日路程。他志得意满,特意命人在城门各处张贴安民告示,墨迹淋漓,措辞堂皇:
     “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平西伯吴,为晓谕事:照得本镇奉大顺新主诏命,率部入京朝觐。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地方官吏百姓,各安生业,勿得惊慌迁徙。倘有兵丁不法,扰害良民,许尔等指名禀报,定以军法重处不贷!特示。大顺永昌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告示前,聚集着惴惴不安的永平百姓。看着那鲜红的“平西伯吴”大印,听着吴军士兵还算收敛的动静,许多人稍稍松了口气。吴三桂骑在神骏的坐骑上,环视着秩序尚存的街市,心中盘算着入京后如何在新朝立足,如何安置家小,如何让陈圆圆那倾国倾城的笑靥,抚慰他这些年的征尘。春风拂面,似乎带着新朝新贵的暖意。
     然而,仅仅两天之后,三月二十六日,一封沾着泥污与汗渍、如同淬毒匕首般的密信,由一名吴家心腹老家丁拼死送到了永平府吴三桂的行辕!
     信有两封。
     第一封,笔迹仓促扭曲,甚至带着暗红的血点!是吴三桂之父,前辽东总兵吴襄的血书!字字泣血:
     “吾儿三桂!贼将刘宗敏凶暴,以追赃为名,将吾锁拿至其私邸!酷刑拷掠!夹棍拶指,冷水灌顶,日夕折磨!言吾家受明厚恩,必藏巨赀!吾年老体衰,筋骨寸断矣!贼索银二十万两,限期不交,性命难保!儿啊!速救为父!”
     第二封,则是陈圆圆贴身侍女冒死逃出,辗转送来的口信,由幕僚颤抖着笔录:
     “将军!大事不好!刘宗敏那贼子……前日率兵闯入府中!言…

第326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