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但人的身体适应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一辈子靠脚行走的人,第一次坐牛车就会感觉很快。
     如果骑马,会感觉飞起来一样。
     第一次坐汽车的人,哪怕二档、三档的速度,也会有种心脏怦怦跳,肾上腺激素分泌的感觉。
     这是身体本能感受到危险,作出的反应。
     但是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适应奔马,适应汽车的速度。
     之后再坐高铁、坐飞机的时候,才会有相似的感觉。
     总而言之,新事物第一次的冲击无比强烈,之后将会逐渐递减,最终毫无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适应”。
     春秋时代的人第一次坐火车是什么感觉?
     看着车窗外景物向后飞掠,他们脑海中会想到什么?
     历史上,火车刚发明时,人们对其的评价是:这东西会让人失去灵魂。
     大意就是,人的身体快速向前,灵魂跟不上,会导致失去灵魂。
     嗯,很合理。
     墨子号上的数万人,全都有灵魂出窍的感觉。
     不是灵魂跟不上,而是身体的本能反应。
     身体感受到了危险。
     这种危险来自与熟悉环境的失联。
     正常的声音传播、空气流动、地面支撑等。
     还有就是眼睛看到的画面。
     第一次坐火车的人,眼睛看到的只有一片模糊。
     他们的眼睛适应不了这种高速移动,内心世界也从未处理过这种画面信息。
     所以,本能发出“危险信号”。
     最大的危险信号就是此起彼伏的惊呼、哀嚎。
     恐惧是会传染的。
     当人们听到同伴发出惨叫,自身也会迅速进入紧张状态。
     意志力强大的人,还能苦苦克制,意志力薄弱的人就像坐过山车,只能无尽哀嚎。
     这时候,小墨想起了什么。
     他尝试着站起身。
     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摔倒,或者向后飞去。
     自己站得稳稳地,直直的。
     如履平地。
     一丁点颠簸都没有。
     如果不看窗外,甚至都感受不到车在动。
     “好神奇!”
     小墨研究火车大半年,自然知道这东西的方方面面。
     颠簸,是不可避免的。
     地面的起伏、铁轨的连接处,以及列车自身的构造问题。
     都会带来晃动。
     但是墨子号上,什么都没有。
     小墨甚至怀疑,自己倒一碗水放在地上,也不会有任何涟漪。
     似乎为了验证小墨的猜想。
     王家三郎拿出一枚姜圆立在椅子扶手上。
     扶手光滑。
     姜圆更光滑。
     但是硬币立起之后,便稳稳当当,一丝摇晃都没有。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惊呆了。
     然后纷纷尝试起来。
     这股风气比恐惧传播得更快。
     兜里有俩钱的人都争相模仿。
     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
     “哎呀,说了得用姜国的钱,你们郑国的钱不行。”
     “晋国的钱也不行。”
     “都不说在列车上了,就是平常在家里,你们的钱能立起来吗?”
     “形状不规则,薄厚不均匀,材质也没有彻底融合。”
     “看来看去,还是姜国的钱用料足、做工好、工艺高!”
     事实胜于雄辩。
     行不行,一试就知道。
     

第1608章 初抵晋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