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7章 苏德战场风云与护国军的应对之策[1/2页]

穿越从东北崛起 无心道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二战的宏大棋盘上,苏德战场无疑成为了最为关键且惨烈的主战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双方的军事力量在此进行了最为激烈的碰撞。据统计,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了 4000 万之巨,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卷入,而苏德战场的伤亡人数,更是占据了二战伤亡总数的 80%,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德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逐渐陷入了资源枯竭的困境。东线战场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无情地吞噬着德国的军事力量。高达 75%的陆军和空军力量被牵制在这片土地上,坦克的轰鸣声逐渐减弱,飞机的轰鸣声也不再那么频繁。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出现运转不灵的迹象,物资的匮乏、兵力的损耗,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军事强国渐渐力不从心。
     而在遥远的东方,局势同样不容乐观。面对日益紧张的战局,王小天深知,若不及时做出应对,护国军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小天被迫再次爆兵,以应对接下来错综复杂且愈发激烈的战争。
     好在护国军一直以来都推行着民兵政策,这一前瞻性的举措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护国军迅速行动起来,开始让后备役和民兵加入军队。一时间,整个国家都涌动着一股参军的热潮。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张贴着征兵告示,人们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踊跃报名参军。
     在城市的征兵处,前来报名的青年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未真正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但他们心中燃烧着保家卫国的火焰。一位年轻的工人说道:“国家有难,我们怎能坐视不管,我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拿起武器战斗到底!”而在乡村,农民们也纷纷响应号召,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告别了熟悉的土地,加入到这支保家卫国的队伍中来。
     随着后备役和民兵源源不断地加入,护国军的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到二千多万。这一庞大的军事力量成为了护国军继续战斗的坚实后盾。新加入的士兵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训练场上,他们摸爬滚打,不畏酷暑严寒。军官们耐心地教导他们各种战斗技能,从基础的队列训练到复杂的战术运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
     在军事装备方面,护国军也在加紧生产和调配。工厂里,工人们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武器弹药。一辆辆崭新的坦克驶出工厂,一门门火炮被运往前线。后勤部门也全力运转,确保物资能够及时供应到每一位士兵手中。
     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和装备的逐步完善,护国军开始重新调整战略部署。他们深知,面对德国在苏德战场上的困境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护国军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一方面,护国军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防御,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策划一些小规模的反击行动,旨在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
     在一次边境的防御战中,护国军凭借着新加入士兵的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中,士兵们紧密配合,利用地形优势,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一位年轻的民兵战士,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他手持步枪,奋勇杀敌,成功击毙了多名敌人。他说:“我虽然是一名民兵,但我也是护国军的一员,为了国家和人民,我绝不退缩!”
     然而,王小天也清楚地知道,扩大部队规模只是应对当前危机的第一步。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还需要更加完善的战略规划和强大的军事指挥体系。于是,他召集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共同商讨下一步的

第237章 苏德战场风云与护国军的应对之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