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吏治腐败,民间怨声载道,秘密结社层出不穷。
为防民患,清廷几次禁武,由最初禁的弓箭甲胄,慢慢延伸至刀枪,而九节鞭可以拆卸,便于隐藏携带,且杀伤力极强,便渐渐成为江湖帮会、反清结社的常用兵刃。
九节鞭的技法强调“收鞭无声,放鞭索命”,与流星锤并称“夜行双绝”,即便是到了民国,仍是诸多情报、暗杀组织的首选。
魏赞武出身于戳脚翻子门,但其在武门的名声,与其兄长魏赞魁相差甚远。
不过,他身上这路九节鞭法,虽是与兄长魏赞魁一同研习,但他经过多年的精修,如今造诣还在兄长之上,并创立了‘拦手门这等秘传流派,以擅长实战和暗杀而闻名……
拦手门,严格来说并不属于武门,更倾向于秘密结社,只是当清廷被推翻后,这种原本只能行走于黑暗中的秘密结社,反而成了根红苗正的‘名门正派,深得袁世凯和北洋政府高层的信任。
故而在袁世凯上台以后,段祺瑞便邀请魏赞武的拦手门,整体并入了北洋政府的情报机构,组建了一个专职刺探、策反和暗杀的团队……
这个团队的人数并不多,总数不过十二人,以魏赞武为首,都以九节鞭或流星锤为主要兵器,为适应黑夜,专选深夜闭门练鞭,并在鞭头上裹布减声。
暗杀团分十二队,每队十二队员,皆以地支和数字为代号,唯有魁首以古称为名,分别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魏赞武代号困敦子,寓意混沌初开,万物蛰伏,而下面队员则为子一至子十二。
魏赞武能凭借九节鞭法开宗立派,其在技法上可谓海南百川推陈出新,兼修立圆鞭法、平圆鞭法和缠绕技法,而其他十一位地支魁首,则专修平圆鞭法,追求横向扫击瞬间毙敌。
至于下面的暗杀团队员,则结合了实战国术特点,纯粹追求杀伤力,有的将鞭首改为三棱锥刀,有的则在鞭把加以改装,暗藏毒针……
若是魏赞武全盛状态,哪怕王积庆擅长刀后藏针,恐怕也就是五五开的局面,可双方在刚刚那一场热战中,魏赞武并非全身而退,而是被三八式击穿了左臂。
所以,他眼下身上的伤势,比起王积庆后背的燎伤,是要重上三分的。
可即便如此,王积庆以刺刀短刃应对九节鞭,仍然是处于不利的态势,甚至可以说被完克。
毕竟以枪斗术抱丹坐胯,在武林中还是首创,与霍殿阁一样,都属于真正的开宗创流,自行摸索。
实际上,真的如魏赞武之前所说,在没有了枪械的状态下,王积庆的丹道功夫已废了一半。
所幸,他也知道这一点,在抱丹坐胯之后,便终日苦练这手刀后藏针的小巧功夫,飞针本是他的专精,加之暗器的施展与枪斗术也颇有几分相通之处,如此又让他在无形之中,对整个战局的节奏把控,扳回了三分的主动权……
魏赞武的九节鞭,极为擅长‘贴身抡扫”与‘抛挂突袭,收放自如似龙虫变幻,哪怕左臂有些使不上力,却也足以压制王积庆的刺刀,不过对于飞针这种飘忽不定,又射速极快的暗器,倒是没有太多的针对性……
当当……
两人快速交手,电光火石之间,便已打了七八个回合,其中每每王积庆出刀,便会被魏赞武的九节鞭克制得左支右拙,而当他在危急时刻,巧妙地施展飞针射法,又会逼迫的魏赞武不得不控制突进的角度和距离……
叮叮叮……
饶是如此,魏赞武仍接连击落或磕飞了二十几根飞针,逼得双方的围观士兵们,不得不向后再次退去……
众人这一退,火光渐渐黯淡,光线的变化之下,反让王积庆的飞针变得愈发难以发现……
受到枪斗术的启发,王积庆将身上的飞针也纷纷升级,不仅将统一的大小改为大小不一,就连身上的针囊也被他摒弃,换做可以藏在身上各处的针带和护臂,利用机扩和身上各部位肌肉发劲,将发针的动作与迷踪拳结合了起来……
“风卷霹雳!”
魏赞武又打了几个回合,对王积庆的施针手法略感熟悉,便从大开大合的立圆鞭法,转为横扫压制的平圆鞭,配合鞭首的绸布,不仅可放击一片,施鞭时的风声也被大量削弱……
“抖腕旋飞针!”
王积庆左手三零刺刀斜斩劈开鞭首,右手抖腕从指缝中又甩出两根钢针……
嗖嗖……
这抖腕发劲的技巧,在暗器高手使来,是足以改变战局的高端技巧。
两根四寸长的乌黑钢针,明明是从同一个角度和位置出手,可在那个抖腕的动作变化下,两针在半空中,便开始诡异的变幻了方向……
一针高速转动,射向魏赞武的喉结旁开1.5寸的人迎穴……
另外一针则速度一缓,轨迹愈发飘忽不定,在飞行的途中陡然一降,刺向魏赞武的气海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抖腕飞针,空中变向!”
魏赞武心里赞叹了一
第七三六章 夜行双绝 无影飞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