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章 霜心寄汉月[1/2页]

浮生重启录 信手闲书聊东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地节二年冬至的雪,比往年更沉些。
     我捧着银蝶钗的残件跪在苏武祠后园,冻土冻得指节发木,却不及掌心那道节杖磨出的老茧来得灼痛——那里曾无数次被她的指尖划过,刻着左贤王庭的山脉、北海的冰缝,还有长安第三块青石板下的34;平安34;密符。
     苏元蹲在一旁替我按住宣纸,少年人袖口露出半截草笛,是他偷偷用我旧箭杆削的,笛孔位置却与雁娘那支分毫不差。
     34;父亲,匈奴来使说,草原上的孩子都会唱39;雁娘草发芽39;的调子。34;
     他声音发颤,目光落在我膝头那方绣着银铃纹的帕子上——那是雁娘用鼠草汁在匈奴王庭绣的,边缘的34;驿34;字刺青已被血渍浸成暗紫。
     我没答话,指尖抚过碑额34;汉故贞义夫人苏门雁娘之墓34;的刻痕。
     朝廷到底没给她封号,这字是我用匈奴战刀改的刻刀,在石碑上生生凿了十九夜。
     每凿下一划,就想起她在北海替我挡鞭时,后背凸起的痂如何拼成王庭地图,想起卫律的弯刀劈下时,她眼中倒映的节杖影子如何碎成三瓣。
     霍光的讣告送来那日,我正在擦拭她的妆匣。
     檀木匣底的苜蓿籽早已风干,却还留着当年混着血的鼠草味。
     掀开暗格,半片焦黑木牍滚落——是老陈马夫的驿站密符,边角用金线绣着雁形纹,与李陵冒死送来的断玉裂痕严丝合缝。
     原来她早将自己的血,渗进了每一道汉匈交界的纹路里。
     34;大人,典属国急召。34;老仆的声音惊飞了檐角寒鸦。
     我望着案头新赐的节杖,牦牛尾羽乌亮如新,却再无人在穗子上系银铃,用匈奴语说34;子卿哥哥,墨要干了34;。
     那日在朝堂,御史大夫盯着我颈间断玉冷笑:34;苏武持节,妇孺皆知,然其妾室通胡语、刺胡文,安知非匈奴细作?34;
     殿外的槐叶扑在朱漆柱上,恍惚又是天汉元年的春。
     我忽然想起雁娘临终前说的34;续玉34;——原来最锋利的刀刃,从来不是匈奴战刀,而是汉臣舌尖的是非。
     她用三十年在胡地织就的平安网,终究抵不过长安城里三两句私议。
     深夜独对孤灯,我翻开她誊抄的《公羊传》。
     扉页角落的匈奴文34;平安34;已褪成浅褐,却在烛火下泛着微光,像她当年藏在墨香里的血珠。
     指尖划过34;持节34;二字,墨迹里竟隐隐透出银铃纹的凹凸——是她用匈奴战刀的刀尖,在每笔横折处刻下的驿站坐标。
     苏元推门进来时,我正对着她的短刃出神。
     刀柄的青丝已全白,却还缠着我当年束发的红绳。
     34;父亲说,母亲曾

第6章 霜心寄汉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