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章 玉簪迷局:实验室里的双重遗产[1/2页]

浮生重启录 信手闲书聊东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引子:民国女学生苏然遗落的翡翠玉簪,在VR实验室重组为量子记忆载体。
     程序员陆鸣穿越进1937年的南京,发现玉簪里储存着日军731部队的病毒数据。
     当他试图用区块链技术加密记忆时,全息投影突然显现出自己前世作为日军军医的罪证——此刻他必须同时阻止两个时空的屠杀,在记忆迷宫中完成自我审判。
     ……
     2025年4月14日凌晨三点,实验室里静谧得有些压抑,唯有陆鸣敲击键盘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他的指尖在键盘上突兀地停顿了0.7秒,目光紧锁着屏幕,防蓝光镜片映出第47次失败的共振模型。
     陆鸣正在进行的是“量子记忆载体稳定性测试”,核心是探究特定物质能否作为跨越时空的记忆储存介质。
     他发现祖母遗留的翡翠玉簪并非普通饰品——其内部的翡翠晶格在极端情绪(如恐惧、执念)与特定基因标记(佐藤家族的掌纹涡纹、美惠子家族的RH阴性血型蛋白)共同作用下,会形成稳定的量子纠缠态,如同天然的“时空记忆硬盘”,将1937年南京的生物电信号(人类情绪能量)与物理场景信息编码储存在晶格间隙中。
     他的实验室里,量子共振仪持续扫描玉簪晶格的能量波动,通过算法将其转化为可解析的记忆碎片;而特制的VR头盔并非普通虚拟设备,其核心是“量子记忆通道构建器”——当玉簪的晶格频率与操作者(陆鸣)的基因标记(后颈樱花胎记实为量子抗体标记)产生共振时,头盔会将晶格中储存的时空坐标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再通过区块链加密技术锚定记忆碎片的时序,最终在量子纠缠效应的作用下,让操作者的意识突破三维时空限制,沿着玉簪构建的记忆通道“投射”到1937年的南京——这并非肉身穿越,而是意识借助量子记忆载体,在过去的时空场景中完成“沉浸式重现”,就像用密钥打开了一扇连接过去的记忆之门。
     注释栏里“致美惠子”的字迹,被修正液反复覆盖了三次,底下洇开的墨点,恰似祖母临终前那颤抖的手,在他腕骨上狠狠掐出的月牙形印记,成为他心中难以磨灭的痛。
     祖母曾说,美惠子是金陵女子大学的日语教师,1937年深秋突然失踪,临走前将这枚玉簪交给她保管,只说“它记得太多不该记的”。
     樟木箱的铜扣“咔嗒”一声弹开,刹那间,樟脑味裹挟着铁锈味汹涌地涌了出来。
     陆鸣迅速翻找,目光瞬间被半本被烧焦的《横滨文学报》吸引,1937年3月的油墨里,几片干枯的樱花花瓣悄然浮现。
     美惠子的诗《樱花未眠》映入眼帘:“当秦淮河的水漫过石桥,我会把簪子埋进年轮。”
     句尾那极小的齿轮图案,像一个神秘的符号,在陆鸣心中种下了疑惑的种子。
     箱底除了玉簪,还有一枚褪色的红十字徽章,背面刻着“林”字。<

第1章 玉簪迷局:实验室里的双重遗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