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稷在农科院传达室签收包裹时,牛皮纸上的水渍已经晕开了部分字迹。
发件人地址栏只歪歪扭扭写着34;黑龙江建设兵团六分场34;,邮戳模糊得像是被反复摩挲过。
34;方工,这包得拆开检查。34;门卫老张头捏了捏包裹,34;听着像谷粒。34;
剪刀划开层层包装,最先掉出来的是个铁皮烟盒。方稷捡起时,指腹蹭到盒底刻着的34;郑34;字,刻痕里还嵌着黑褐色的泥土。打开盒盖,里面整齐叠着张卷烟纸,展开后密密麻麻写满数据,字迹小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34;哟,这老花镜式字!34;老张头凑过来,34;我爹写信也这样,省纸。34;
方稷的呼吸突然急促。
纸上记录着春小麦与野生麦杂交的详细数据,末尾标注着34;1965年于呼伦贝尔34;。
他太熟悉这组数字了,前世读研时,导师曾展示过这份资料的复印件,当时被学界称作34;中国小麦抗寒育种的里程碑34;。
34;还有这个。34;老张头从包裹倒出个粗布口袋。解开绳结,几十粒带着芒刺的麦种滚到桌面上,在阳光下泛着奇特的琥珀色。
方稷的手指微微发抖。这是郑国栋父亲收集的野生麦种,前世直到九十年代才被重新发现价值。而现在,它们就躺在他掌心,麦芒刺着皮肤,真实得令人心悸。
34;要登记吗?34;老张头拿起收发本。
34;等等。34;方稷突然合拢布袋,34;我先找李教授。34;
他几乎是跑着穿过试验田。秋日的阳光把麦浪染成金色,但此刻他眼里只有那个烟盒。前世资料记载,郑怀山教授在特殊时期偷偷保存了这批种质资源,直到平反前夕病逝在农场。
李教授正在显微镜前观察病原菌,见方稷闯进来刚要训斥,目光却落在那个烟盒上:34;这是......34;
34;郑国栋父亲寄来的。34;方稷展开卷烟纸,34;您看这个F2代表现型分离比。34;
老教授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他盯着数据看了足足三分钟,突然摘下眼镜用力擦拭:34;老天爷......这要是真的......34;
34;绝对可靠。34;方稷声音发紧,34;我请求立即成立课题组。34;
34;你疯了?34;李教授压低声音,34;郑怀山还在审查期!34;
玻璃窗外,几个研究员正走过。方稷等脚步声远去才开口:34;资料与政治无关。您看第七行数据,越冬存活率92%......34;
老教授的手指突然停在某行字迹上:34;这个耐盐碱性......34;
34;能在黄淮海盐碱地推广。34;方稷迅速接话,34;比现有品种增产至少三成。34;
两人头碰头研究到日头西斜。当方稷指出某个关键性状的遗传规律时,李教授猛地拍桌:34;走!去找所长!34;
所长办公室的绿漆木门紧闭着。透过毛玻璃,能看见里面烟雾缭绕——肯定在开重要会议。方稷和李教授在走廊长椅上等到天黑,终于等到散会的人群鱼贯而出。
34;老王!34;李教授拦住最后出来的王所长,34;有重大发现!34;
王所长听完汇报,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34;老李,你知道郑怀山的问题还没结论......34;
34;可这是能救命的粮食啊!34;李教授急得直跺脚。水泥地面被他的旧皮鞋刮出几道白痕。
方稷突然上前一步:34;所长,我请求匿名试验。成功了算农科院的,失败了我担责。34;
王所长盯着他看了良久,突然从抽屉取出公章:34;课题代号39;冬星39;,经费走特殊项目。34;他盖上印泥时突然停顿,34;小方,你确定值得冒险?34;
窗外的杨树沙沙作响,方稷想起前世资料里记载,这批种子直到九十年代才被重新培育成功。他直视所长眼睛:34;十年后,您会为今天决定骄傲。34;
当晚的课题组筹备会上,方稷坚持要邀请郑国栋加入。李教授激烈反对:34;你非要往枪口上撞?他父亲的问题还没......34;
34;只有他认识这些野生麦的采集地。34;方稷展示烟盒背面的简略地图,34;看这个标记,应该在额尔古纳河附近。34;
争论到深夜,最终决定由方稷私下联系郑国栋。散会时,李教授塞给他张纸条:34;用这个地址,写39;冬小麦资料收39;。34;
秋雨淅沥的清晨,方稷在邮局柜台前反复斟酌措辞。最终他只写了简短几行:34;资料已收。急需额尔古纳河采样点详情。冬星课题组盼复。34;落款用了34;星火34;二字。
寄完信,他撑着油纸伞往农科院走。拐角处突然冲出个浑身湿透的身影——是方安,没穿雨衣,蓝布书包紧紧抱在胸前。
34;哥!34;少女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方稷急忙把她拉到屋檐下。方安颤抖着从书包掏出团湿漉漉的纸——还能辨认出34;北京农业大学34;的字样,公章红印已经晕开。
34;她说......说我要敢去农学,就......就断绝关系......34;方安的哽咽混着雨声。
方稷把妹妹冰凉的手攥在掌心。雨水顺着她的麻花辫滴在地上,汇成小小的水洼。他突然想起郑怀山烟盒里那些字迹——也是被岁月和雨水浸泡过
第18章 一场没有仪式的传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