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东北实验基地的麦收刚刚结束,方稷的衣服上还沾着黑土地的泥星。他蹲在田埂边,正用军用水壶冲洗手上被麦芒划出的血痕,电报在实验基地响起。
     34;紧急通知,请立即回京。34;却让方稷的手指僵在了半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十二小时后,农业部第三会议室的灯光刺得人眼睛发疼。
     方稷推开门的瞬间,所有目光都聚了过来。他这才发现自己的作战靴上还结着东北的冰碴,每走一步都在地毯上留下湿润的脚印。
     34;西藏自治区请求技术支持。34;周部长甚至没等他坐下就直奔主题,激光笔在投影地图上划出刺目的红线,34;青稞产量连年下滑,部分高海拔地区已经出现粮食短缺。34;
     大屏幕上的数据图表像一记记重拳:海拔4500米以上的农区,青稞亩产不足150公斤,还不到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
     方稷盯着其中一张照片——皑皑雪山下的青稞田稀疏得像老人斑秃的头顶,一位藏族老阿妈正佝偻着腰,在风中拾取零落的穗子。她紫红的脸膛上沟壑纵横,像极了干裂的冻土。
     34;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不足1%。34;生态司的王处长推了推眼镜,34;昼夜温差超过30度,紫外线强度是平原的5倍,无霜期不足90天......34;
     方稷的笔记本上已经画满问号。他想起上个月在东北零下20度仍能抽穗的寒地小麦,笔尖不自觉地写下34;战友1号变种?34;
     34;最棘手的是水源。34;周部长切换画面,冰川融水的曲线像癫痫患者的心电图般剧烈波动,34;传统灌溉系统完全失灵,有些村落不得不迁徙。34;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方稷抬头,发现所有人都在看他——就像当年在军委会议上,等着他接下盐碱地那个34;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4;一样。
     34;我去。34;方稷看着众人。
     郑国栋猛地站起来:34;你疯了?那地方含氧量只有——34;
     34;拉萨农科所有套军用高原育种舱。34;方稷已经翻开地图,34;是当年总装部为边防部队研发的,可以模拟不同海拔条件。34;他的指尖停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褶皱处,34;在这里建实验站,往返取样更方便。34;
     34;方工!34;陈雪抱着资料冲进来,脸颊因为奔跑而泛红,34;我刚查到资料!西藏农科院去年分离出某种耐寒菌株,能在零下15度存活!34;资料照片上模糊的显微镜照片里,蓝色光晕与34;战友1号34;惊人地相似。
     方稷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抓起外套向外走,作战靴上的冰碴簌簌掉落:34;通知军队,问他借几个高原服役过的兵。再联系拉萨农科院,我要看那些菌株的原始数据。34;
     34;等等!34;部长拦住他,34;至少带个医疗组!34;
     方稷点点头,他也不会将身体置于不顾,只是有需要的时候,自己想冲在最前面,才不枉费自己穿越回来。
     走廊窗外,夕阳将云层染成青稞酒般的金黄。方稷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株倔强生长的青稞,正努力把根扎向雪域之巅。
     拉萨贡嘎的风凛冽干燥,方稷刚下火车就感到一阵眩晕。来接他的藏族技术员扎西赶紧递上酥油茶:34;方博士,先别急,喝点热的,慢慢适应。34;
     驱车前往日喀则的路上,方稷贴着车窗,望着窗外苍茫的雪山和零星的青稞田。
     34;这些年,种子退化得厉害。34;扎西叹气,34;老品种扛得住高寒,但产量低;新品种产量高,可到了我们这儿,要么不抽穗,要么穗子空瘪。34;
     方稷点点头,没说话。他的目光落在路边一片格外青翠的田地上:34;那块

第77章 西藏的邀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