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吊扇34;吱呀吱呀34;转着,却驱散不了盛夏的闷热。农业部部长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红的眉心,将面前那份《甘肃定西柠条种植项目阶段性报告》往前推了推。
34;老周,你们技术司报上来的这份材料,我看了三遍。34;部长的手指在34;亩产增收18%34;的数据上点了点,34;说实话,效果确实超出预期。34;
34;甘肃的柠条项目,效果确实超出预期。34;他声音沙哑,显然已经讨论了很久,34;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这个成绩单很漂亮。34;
分管人事的刘副部长扶了扶眼镜,手指在文件上敲了敲:34;但方稷的专业领域毕竟是高产作物育种,不是林业。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应该交给林业局的专业团队去深耕。34;
技术司的周司长34;啪34;地合上笔记本,声音陡然提高:34;老刘,你这是典型的部门本位主义!方稷在非洲抗旱救灾、在甘肃推广柠条,哪一项不是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这种既能搞技术又能带队伍的复合型干部,就该放到——34;
34;老周,34;部长抬手打断,语气不容置疑,34;部里刚接到新任务,要在大西北推广节水农业示范区。34;他环视众人,目光最终落在人事档案上,34;你们觉得,还有比方稷更合适的人选吗?34;
会议室里一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吊扇的嗡鸣和窗外知了声嘶力竭的聒噪。
林业局的代表:34;周部长,我们林业局最近也在筹建生态修复团队……34;
34;打住!34;周司长立刻瞪眼,34;老李,你们林业局自己培养的人才不够用?非要来挖我们农业部的墙角?34;
老李不急不恼,笑眯眯地喝了口茶:34;人才难得嘛。方稷在甘肃的柠条项目,已经证明他在生态治理上的天赋。34;
34;天赋?34;刘副部长冷笑,34;他搞的是小麦抗冻抗旱,在部里原先负责的是高产育种,现在你们林业局又想让他去种树?34;他转向部长,语气坚决,34;部长,方稷是农学博士,不是林业专家。让他去云南或者四川,继续研究小麦增产,才是人尽其才!34;
老李诚恳的看着各位部长说:34;西北示范区最缺的不是技术,是能把技术落到实处的干部。34;他意味深长地说,34;就像柠条,耐旱的植物很多,但能带着老百姓一起种的专家不多,先是要信服才能谈技术。34;
部长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34;云南的水稻小麦轮作区确实需要技术突破,四川的丘陵地带小麦单产也一直上不去……34;
34;可西北的节水农业更需要他!34;周司长急了,34;柠条项目的成功已经证明,他能把生态治理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这种视野——34;
34;好了。34;部长一锤定音,34;方稷调回部里,任技术司副司长,统筹小麦增产项目。34;他看向林业局的老李,34;至于柠条技术的推广,你们林业局派人去甘肃学习,自己培养团队。34;
老李还想再争,部长已经站起身,合上文件夹:34;散会。34;
走出会
第132章 调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