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09章 闪闪发光的祖母绿[1/2页]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微笑小油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农科日报》编辑部,主编办公室。
     张干事将洗好的照片和稿子整齐地摆在主编桌上,手指微微发紧。照片里,方稷蹲在麦田边,手指轻轻拨开盐碱土,露出嫩绿的麦苗;铁柱正咧嘴笑着帮村民调试播种机;冯知微的白大褂沾满泥点,却仍专注地记录数据。
     主编推了推金丝眼镜,慢悠悠地翻看照片,点了点头:34;题材确实不错,有深度,有温度。34;他顿了顿,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34;就是……画面单调了点。34;
     张干事一愣:34;单调?34;
     34;全是科研和种地,读者看多了容易疲劳。34;主编抬起头,笑容和煦却不容反驳,34;这样,你带文工团的同志们去慰问一下,拍点歌舞表演、军民联欢的场面,丰富一下内容。咱们要做头版头条,就得热闹点。34;
     张干事喉结滚动了一下:34;主编,这是正经的农业科研报道,文工团去会不会……34;
     34;哎,小张啊,34;主编打断他,语气依旧温和,眼神却已经冷了下来,34;新闻报道要讲究‘贴近群众,科研再重要,也得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对吧?34;
     张干事还想再说什么,主编已经低头批起了其他文件,摆明了不想继续这个话题。
     下午,张干事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份名单。
     文工团慰问人员:黄雅兰(领队)、王丽、周晓梅、刘芳……
     看到第一个名字,张干事的手指猛地攥紧了名单。黄雅兰主编的外甥女,上次市里文艺汇演,主编硬是让他给她单独做了一整版的专题报道,歌颂现代青年艺术家....这小姑娘算什么艺术家啊。现在,竟然连这样的正事都要给她塞镜头?
     他深吸一口气,名单在他手里微微发皱,一腔怒火无处发泄。
     三天后,开往沈阳的火车上。
     文工团的姑娘们坐在车厢里,笑声清脆。
     黄雅兰靠在窗边,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脸上,衬得她皮肤莹白如玉。她耳朵上那对祖母绿耳环随着火车的晃动轻轻摇曳,在阳光下折射出昂贵的翠色。
     34;雅兰,你这耳环真好看!34;一个女孩羡慕地说道。
     黄雅兰唇角微扬,指尖轻轻拨弄了一下耳坠:34;祖母绿的,我母亲从国外带回来的。34;
     张干事坐在对面,低头翻着采访本,假装没听见。
     到了沈阳,转车去本溪时,张干事都愣住了。
     报社派来的接车不是往常的小卡车,而是一辆崭新的吉普。黄雅兰自然地拉开车门,坐进了副驾驶,其他几个文工团的女孩子互相看了看,默默挤进了后座。
     张干事站在车旁,冷风吹得他脸颊发僵。他盯着黄雅兰耳垂上那对晃动的祖母绿,心里一阵发堵,科研团队在盐碱地里啃冷馒头的时候,这位34;慰问代表34;却连坐车都要特殊待遇。
     吉普车嗡嗡的发动,扬起一片尘土。张干事攥紧了相机,心里暗骂:
 

第209章 闪闪发光的祖母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