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绮绮接过书稿,指尖划过 “曹小三游记” 的题签,目光落在 “寒门子弟” “士人”“穷人”“百姓”等字句上时,唇角不自觉地弯起。
“曹子建,简直就是人生知己嘛!”
袁绮绮心里高兴,面色装的可是平静。
一页页细看,看书稿中写朱雀街的蒙学、城中的医馆,写贫家婚嫁的朴素,连郎中教农妇按摩穴位治积食的细节都记在其中,字里没有虚饰,只有真切的观察。
读到末页 “江东务实,不尚空谈” 的作者感慨时,袁绮绮放下书稿,淡然对徐兵道:“这位作者写的却是实情,虽谈及许都邺城等地,与我江东之境比较,却没有半句虚言。”
曹三公子这些文章简直太给力了,比十份百份奏章都有力量,也比所谓名士清谈更有凭有据。
“百姓过得好不好,外人看得最清;政策实不实,烟火里藏着答案。”这是袁夫人对这书稿做的政治意义解读。
“那…… 是否刊发?” 徐兵揣摩着袁夫人的脸色,小心地问。
“为何不发?” 袁绮绮捏着手中的毫笔,笑着问徐老板,“据实记录,民生之镜。且要原文刊发,不删不减。既让江东百姓看看,他们的日子被人记在心上;也让各大士族们瞧瞧,外头人是怎么看咱们的‘实在。更有一层,孙将军大肚能容,就算是作者给与江东批评和建议也能接受,何况于此文如此美意?”
徐兵接过书稿,心中暗道自己处事稳定,这薄薄的纸页是有分量的。
徐老板离开将军府不久,徐氏商行的刻工们便忙了起来。《曹小三游记》的字版在锤声中渐渐成形,每一个字都带着建业城的烟火气,带着袁夫人的肯定,更带着一位异乡公子对江东民生最真诚的记录。这些文字,即将随着油墨的香气,飘进江东的街巷里,飘进更多人的心里。
不出三日,《曹小三游记》便在秦淮河畔的书肆摆开了摊子。
薄薄的册子用粗纸印刷,价格低廉,贩夫走卒都买得起。
茶肆里,识字的先生正给众人念:“江东之医,不看衣衫看脉象;江东之学,不看门第看笔墨。” 听者纷纷点头,说这写的正是他们的日常。
士族子弟中有开明者见了册子,很是面红耳赤。文中颇有些那些 “士族垄断经济土地” 的记载,像面镜子照得人不自在;有的却暗自赞叹,偷偷将册子带回府中。
连吴太夫人都得到了一本,翻到议论孙权夫人推行新政的段落时,笑着对旁人说:“这哪里是外来人?分明是自己人!”
为此,吴太夫人还特意把儿子孙权喊到身边交代:她要亲自宴请这位曹小三!
孙权闻言,只得笑道:“母亲慧眼如炬!但,这位‘曹小三不是旁人,正是曹操第三子曹植,这些日子一直以商人身份在江东游历。”
“哦?原是他。”
吴太夫人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即笑意更深,“你下我的帖子去,好好邀请他来。到时候你不准推空,也要一起。”
孙权只得照办。
曹植那两天站在徐氏商行外,见百姓捧着册子传阅,忽
第368章 母亲要请客,拉着孙权作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