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番外自传篇 陈思颖(二)[1/2页]

文昭皇后传 芊语嫣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母亲对长姐,是无论如何都亲近不起来
     但衣食住行,却没有为难,苛待过她
     直到后来
     父亲再次踏入都城
     我的满月宴上,随着戏班子混进陈家,见到了我与母亲
     自那以后
     母亲愁容的面上,终于有了笑颜
     母亲说,她原以为此生都不会再与父亲有交集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
     父亲说他心中,始终没能忘却过母亲
     尽管为了家族利益娶了他人
     但与那夫人并没有多少请爱
     母亲始终是他最在意的心上人
     父亲总是三番五次寻得由头来都城
     陪母亲解惑,见证我的成长
     可纸最终是包不住火的
     陈少爷还是知晓了父亲的存在
     母亲倒也没有隐瞒
     左右他自己也有心上人,倒不如彼此成全
     一纸合离书,成全彼此的正缘!
     可那陈公子却使了性子
     不仅没能成全母亲,还不顾众人反对
     执意将那被贬走的妾室接了回来
     与那妾室更为恩爱,甚至给了一个妾室,掌家之权
     连带着也格外恩待庶长女
     一律供应,都快远超于我
     更是变相的将母亲软禁于府中
     彻底断了母亲与父亲再相见的源头
     那一刻,我想母亲是恨极了的
     那段日子
     母亲又恢复了之前的冷漠和沉寂
     连着那妾身屡屡上门挑衅欺辱,都不为所动
     她只告诉我
     日后在姻缘上,一定不要如自己一般窝囊无能
     那一年,宫中气氛微变
     成帝大病,缠绵病榻,朝臣内外,蠢蠢欲动
     皇后冯氏,架空太子之权,代掌朝事
     内宫如此干政,惹的外臣皆数不满
     以咸阳王为首的朝臣
     联合在了一起
     极力劝谏皇后交政给太子,不只一次请表上书
     可明明是送到成帝手里的折子
     却不知为何,最终却到了皇后宫中
     而陈总督从始至终,一直依附咸阳王
     便是咸阳王门下最大的游说之人
     也是被冯皇后记恨了的
     这场内外权利之争,持续了三月有余
     听闻皇上和皇后也多有嗟语,彼此猜疑不休
     但咸阳王说
     让大家不要轻易打退堂鼓,成帝是圣君
     自然不会为难贤臣
     也定会知晓大家的一番苦心
     只要坚持住立场,废后便是迟早的事
     可最终却都没能等来所谓的正义
     那年冬日,腊梅刚刚开放的时候,雨雪之夜
     都城大丧
     文成帝突然驾崩,举国动荡!
     成帝的丧礼办的很是隆重
     冯皇后伤心欲绝,起灵之日,既要撞棺。随成帝去了
     以冯家为首的权臣
     一番力荐下,彻底坐实了帝后的情深
     冯皇后终是赢了
     打那日后,陈家上下皆是人心慌慌
     却又无计可施,无人可保!
     母亲却是难得的高兴
     但每每见着我,也多有忧愁
     那段时日,母亲寄出府的家书
     和不知寄往何处的书信,越来越多
     初春时节,新皇登基
     因着朝政动荡,由嫡母皇太后垂怜听政
     第二月,咸阳王被外派出都城
     同月,曾反对过太后专权的世家
     皆被各种由头抄家,下狱
     陈家是在半月后也收入狱中的
     曾经的全族荣耀和不可一世,转瞬即逝!
     什么金枝玉叶,什么恩待无度
     皆难逃阶下囚的命运
     我原以为,自己的命运也就这般了
     可无论如何境地,能与母亲永远在一起
     也是愿意的
     直到六日后,宫中来了旨意
     陈家全族被流放至北境为苦役
     无诏,终生不得回都城!
     可唯独家中嫡女,因实在年幼,被得赦免
     罚入宫中为婢
     所有人都没想到,我会逃出绝命
     而我自也是不解,直到我被带出大狱
     见到了外祖父和外祖母
     以及尉迟家的众人
     原来母亲一早便有预料,陈家会出事
     她托了母家所有人,动用了一切能力
     只为保住我的性命
     大姨父这些年,因着战功赫赫
     已承父袭,为司徒家的掌事人
     又得中尉之荣,姨母为掌事大夫人
     尉迟家的男儿,皆已为列人臣,与社稷有功
     为着日后新政,还需这些人的扶持
     因着求情,太后松了口,赦免了我!
     举家发配北境的前一日
     我因着姨父,得了暗中照拂
     去狱中见了母亲最后一面
     母亲面对我,满是不舍
     她说太后痛恨陈家多时,而自己身为陈家嫡夫人
     无论在陈家境况如何,都不会得以赦免
     而自己只是个幼女,能得宽恕
     已是尉迟家和司徒家,能尽到的最大努力
     母亲让我好好惜命,忘掉一切重新开始!
     她还说宫中不比家中,更为险阻
     叫我一定要收敛锋芒,万事小心
     切记不要与太后和皇权,有任何交集
     虽为宫婢是苦了我
     但如今却是最合适一条路,只要我能熬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日后新帝亲政,也可求得赦免出宫
     寻一普通夫婿,安稳余生
     母亲说了很多
     可我却没能一一记清
     只记得母亲义无反顾的吞下了,姨母含泪交给我的一粒药丸
     姨母骗我说是续命丹
     一路艰险,只怕母亲身子有疾,却无药可医
     可直到事后,我才知道
     那是有毒之药
     母亲说,身为罪犯,又是女眷
     这一路有太多的未知
     与其受尽凌辱,不如自行解决
     尉迟家的女儿,宁愿流血,也不能受辱!
     母亲最后告诫我,自己终究是亏欠父亲的
     父亲如今已有了妻女
     一路走来,也多有不易
     叫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去打搅父亲
     也不必相认
     陈家被流放的第三日
     年仅六岁的我,奉太后诏
     踏进了那个让我怀念,也痛苦了半生的皇宫
     初入宫闱
     我谨记母亲告诫,远离众人
     被安排至无人愿意服侍的冷苑为婢
     冷苑中,那些如疯了般的废妃们
     令我胆战心惊,宫人内监们的欺负和羞辱却被我
     深深藏在心下,不敢多言,多行
     如此行事小心谨慎,万般卑微的过了三月
     冯太后,也确实没有找我的麻烦
     许是知我如今困境
     无屑对我做什么
     也或是早已忘了还有一个我的存在
     但至少我是安全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一切的转机便是那夜
     服侍太子的两个宫人,被太后下令仗毙
     听闻是狐媚惑主,动了不该动的歪心思
     太后最是忌讳不安分的人
     太子无人服侍
     而本就年幼,又备受欺辱的我
     在她们眼中,本是不足轻重的存在
     就这样,我和另外一个年长的姐姐
     被安排到了太子宫中当差
     那是我第一次见着太子
     一个只比我大两岁的小主子
     明明是高高在上的尊荣,却是那么的不得志
     而太子宫的里里外外,皆是太后安排的人
     便是那掌事嬷嬷,一切事宜都遵的是太后的旨
     可太子,却是一一忍了下来
     从未反抗,也未忤逆过太后
     每日的请安侍奉无不尽心
     好不容易得来的空闲,也不肯让自己放松
     只一味的勤奋读书,常常到深夜
     依旧不肯熄灯
     可他到底,也还只是个年仅八岁的孩子啊
     这样操劳,身子怎能受的了
     我便时常不忍
     总是偷偷给他炖补汤,送吃食
     却总是不敢与他有过多接触
     直到那夜,宁静的夜色下
     孤独的少年,和同样怀念母亲
     独立哭泣的我,第一次正面相遇
     他问了我为何这般伤心
     我告诉他白日里不敢,也没资格
     因着那日,是陈家流放之日,也是母亲的祭日
     母亲服了药
     当天大清早,便被人发现没了气息
     以死,保全了自己的清誉
     而我身为她唯一的亲女,却从未正大光明祭拜怀念过她
     我深感自己的无能和不孝
     那一夜,年幼的太子,面对同样年幼,且凄惨的我
     也是第一次打开了心扉
     我也是第一次知晓了
     原来身为天家人,也有着如此之多的无奈
     为入宫廷前
     我尚且还是陈家嫡女,享尽了自由和尊贵
     可他自从当了太子后
     便永远的失了他的母,少年天子真正的孤独,便也开始
     他曾经也是那无忧无虑,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啊
     与我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一样
     年岁相差不大,命运相同
     惜惜相惜的两个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可每每想起母亲的叮嘱
     不要过分接近皇权之人,我也曾犹豫过
     可当看到太子这般辛苦努力
     却依旧不被认可,我也是不忍心
     若我也畏惧他,不愿听他诉说
     疏远他,他只怕更为难过
     如果可以,我倒是愿意默默的陪伴他,守护他
     待他羽翼丰满的那一日
     我再悄然退出
     陪伴太子的那两年
     我们成了无可不谈的知心朋友
     也是彼此的依靠和慰藉
     我从未想过得到什么
     只想遵从自己的心,给他温暖和认可
     新帝的圣体一直不好,宫人有不少人传
     说是过于思念太子生母,李氏
     也是带着如此情深,骤然驾崩
     太后又携刚满十岁的太子登基
     尊为嫡母太皇太后
     后来,少年天子慢慢长大
     多少年的努力和筹谋,他也懂的了很多
     他重用六王爷和八王爷
     为他开路,稳固皇权
     又赦免了一些当年力排太后专权的世家后人
     又以这些人,深挖出了不少在朝中不得志
     但誓死效忠的忠臣
     以及成帝及先帝
     当初留下的几位肱骨大臣,形成一派
     便是朝政上,最为有力的一股清流和拥戴之人
     这位少年天子
     靠着许多年的隐忍

番外自传篇 陈思颖(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