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奴才奕匡,参见太后。”
     静,偌大的宫内,听不见一丝声音。
     趴在地上的庆郡王脑子已经快烧冒烟了,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地。
     他甚至能听到水滴砸在地面上的声音。
     庆郡王疯狂的在思考,自己最近干了什么让她能在生日前一天都这么生气。
     不知道过了多久,老妖婆的声音才把他即将离开身体的三魂七魄唤回来。
     “今儿个我听到个消息,说这宫里宫外都在传,是哀家拦住了北洋,不让北洋出战。”
     “还说哀家让总理衙门和东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庆王,总理衙门这边是你在管着,有没有这回事啊?”
     老妖婆阴沉着脸,那脸色就像在阴沟里泡了五百年的阴沉木一样。
     庆郡王瞳孔紧缩。
     这可是大事儿,他竟然没发现。
     即便他最近是在忙万寿节的事儿,那也不是本职工作出巨大差错(得罪老妖婆)的借口:
     “太后息怒,这都是那些小人编纂污蔑太后您呐!完全是无稽之谈!”
     “蒙太后天恩,让奴才掌管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可从来没和东瀛人签订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
     “查!要查!此等国事,什么时候轮得到那不敢露面的小人妄言?”
     “这都是有小人在背后嚼舌根子,太后您可千万不能放过放过他们!要不然,指不定他们还敢怎么说呢!”
     庆郡王立刻开始尝试转移火力,并且有一个很好的靶子。
     帝党。
     不管怎么看,这个流言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帝党。
     至于究竟是不是帝党干的,庆郡王并不想追究,他不在乎。
     现在重要的事,总理衙门陷进去了,他这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也快陷进去了。
     先把自己摘出来最重要。
     “哼!我不知道查吗?!”
     老妖婆不满的哼了一声,抓着扶手的手因为过度用力泛出白色,
     “李莲英已经查过了,消息是从外面传进这京城来的,最先出现的地方,是津门。”
     庆郡王颤抖的身躯都短暂暂停了一下:
     “太后,此事难道是北洋搞出来的?这……”
     庆郡王觉得肯定不是,但他也不会打包票。
     万一出事儿了呢?
     所以只是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他李合肥还不至于老糊涂了,身上的虱子还没弄干净,不会四处招惹祸端。”
     老妖婆也不信,毕竟北洋大臣是铁杆后党,目前没有转投帝党的打算。
     只要翁尚书在任,他就不会投帝党,毕竟二者不相容。
     “不过,也该敲打敲打他了,这些年办差是越办越差,而且养了这么多年兵,朝廷要用时,却是个不济的。”
     “着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为钦差大臣,总领战事,专办关外军务,节制关外陆路军马。”
     “皇上那边……罢了,就将翁尚书从封赏名单上划掉吧。”
     北洋大臣不管多在乎北洋舰队,其根基依旧是淮军,毕竟北洋舰队再牛,顶多在津门耀武扬威一下,开不上岸。
     所以让湘军领袖来节制淮军将领(淮军已经运动到关外和津门),就是对北洋大臣的敲打。
     本来还想对帝党进行清算,但是想到自己即将年满六十,这个国,最终还是要传到皇帝手中。
     老妖婆怀着复杂的心情,仅仅是小惩大诫一番。
     这次加封可不简单,对于这些高官来说,一次加封能让他们少熬好几年资历。
     也算,小惩大诫了。
     ……
     “大人,朝廷这旨意是引我淮军与湘军……”
     “引什么?”
     北洋大臣不等那个将领说完,眼睛一瞥,收起邸报,起身,
     “这是朝廷旨意,你们还想抗旨不成?”
     一群人对视一眼,连称不敢。
     北洋大臣扫视了一圈儿,满意的点了点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国难当头,正是你们建功立业的时候。”
     “当遵从皇命,御敌于外。”
     说着,北洋大臣走到了门口,看了看天: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战,事关重大,你等不可做那匹夫之勇,当慎之又慎。”
     一众文武官员互相看了又看,一起单膝跪地:
     “遵中堂大人命。”
     孙子说这话的目的在于强调战争的重要性,要求在战争时,要做到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当然了,这谁都知道,北洋大臣也不可能说着玩。
     明显是对朝廷任命湘军首领来管他们淮军的不满。
     自湘军创始者曾文正死后,湘军在南,淮军在北的格局就已经形成。
     这些个淮军系的文武官员们,也不满这个调遣。
     谁知道他会不会把淮军调去

第130章 离心,倭寇攻琉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