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左侧的技术员一拍桌子:
“4座双联装330毫米主炮只比原计划少一门火炮,投射量并没有降低。”
“而穿甲能力却优于320毫米舰炮,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啪!
右侧技术员将笔记本砸在桌子上:
“增加一座炮塔,那需要对设计进行大改动甚至全部推倒重来。”
“三座320毫米炮塔顶多在原有指标上超重一二百吨,四座330毫米炮塔要超重多少?800吨打得住吗?!”
至于穿甲能力,右侧技术员没有反驳。
大家都是搞技术搞科学的,就事论事,不会反逻辑的去辩驳。
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大口径就是比小口径强,37毫米和47毫米还看不太出来,但大口径火炮上,区别就大了。
305毫米炮弹重量一般在三四百公斤或者400公斤出头,重弹甚至超过450公斤。
320毫米重弹的重量一般就在520公斤往上了。
330毫米炮弹的重量会比320毫米高出个10%以上。
自身质量大,同等初速下能量存留就更高,穿甲能力自然就更强。
是只有口径不同,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同口径炮弹也有轻重之分,初速也有所不同,性能自然也不一样。
例如法兰西的330舰炮就是嗑药炮,性能甚至不比大英帝国356差。
“那就用356毫米舰炮!”
“开发上绝对是来不及的!而且就算勉强做出来,也顶多是40倍径的短炮,不如继续开发320毫米45倍口径舰炮,性能不了的会差。”
表面上他们只是争论这10毫米,实际上是英寸和厘米之争。
由于设备大多外来,而设备来源英法德甚至阿美利卡都有,围绕不同制式的设备,自然出现了不同的技术员。
哪怕英制标准更烧脑、更抽象,但已经有了一群人习惯了用英制。
“关于这个问题。”
郑尚青总结了一下两种方案大概要遇到的麻烦,已经有了倾向,
“帝国政务院、帝国海军总参谋部,都不希望长久采用英制标准。”
“这是出于国家战略作出的决定,只是由于现实原因,并没有强制推行公制标准。”
现实原因有很多,例如清国遗留下来的许多设备都是英制的,例如英吉利影响力巨大。
还有,华夏帝国正在制造外贸订单,智利订购的战舰采用的也是英制火炮。
当然,并非是华夏帝国计划使用的同一型号,但双方还是有浓厚的血缘关系的。
这样能省下不少研发经费,并且这部分研发经费还能算进外贸订单里,让智利买单。
不过现在闹成这样,郑尚青觉得,上面应该不缺这点钱了。
没必要为了省这点钱,继续往英制标准的坑里跳。
而且赞成采用320毫米舰炮一方说的也很有道理,320毫米舰炮和305相差并没有特别悬殊,并不需要大改方案。
整条船的方案。
只需要代入新重量后,重新计算一下整艘船的重心,然后稍作修改,甚至能一边开工一边改图纸,并不耽误整体工期。
甚至意呆利都能干出拿305毫米舰炮扩膛成320毫米舰炮的事儿来。
而330毫米,看起来只大了10毫米,但增加的重量和空间需求,就需要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了。
要么扩大炮塔座圈装三联装330毫米舰炮,
第364章 火炮之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