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会典?翰林院志》载:34;凡先帝遗泽,必藏于金匮石室,设学士三人专司勘校,非有密旨不得启封。34; 永熙三年孟冬,谢渊携《漕运改良条陈》踏入翰林院,墨痕间显泰昌帝朱批,血痕里藏清吏孤忠。当于谦 34;青史谁书34; 之问响彻玉堂,且看这一阙现形如何让故纸堆里的改良条陈成为破阵密钥,使砖窑铸箭的粮银转运无处遁形,在墨泪交织中,重见二十年前的壮士风骨。
墨痕未干血痕湿,青史谁书壮士名
永熙三年十月初九,申时初刻。翰林院的雕栏玉砌在秋阳下泛着冷光,谢渊的靴声惊动了檐下栖息的寒鸦。掌院学士张四维扶着水晶镜,手抚《漕运改良条陈》的靛青封皮,忽然老泪纵横:34;谢大人可知,此条陈乃泰昌帝御笔亲批,当年若能施行,丙巳位砖窑的私铸之祸早已消弭......34;
条陈末页的朱砂批注在阳光下显形,泰昌帝的 34;准奏34; 二字棱角分明,寒梅防伪纹绕着朱批蜿蜒,与谢渊腰间玉佩的刻纹分毫不差。张四维指向李邦彦的 34;必杀之34; 批注,狼毫笔锋在 34;杀34; 字收笔处的颤痕清晰可见:34;李邦彦怕的不是条陈,是条陈里的 39; 粮船验舱法 39;—— 每艘粮船必验底舱,私藏弩机者斩,这是断了襄王私军的粮草路!34;
谢渊的目光落在 34;粮船夹带兵器者斩34; 的条款上,宣德年间的陈年老纸泛着温润光泽,却掩不住字里行间的血腥气。他忽然想起天牢石壁上父亲刻的 34;丙巳位砖窑有乾坤34;,指尖划过条陈上的漕运路线图,丙巳位恰是粮船北上的必经之地 —— 那里既是三百匠人埋骨的砖窑,更是私军粮草转运的咽喉。
34;学士请看,34; 谢渊展开《兵器铸造账》,34;元兴十七年冬,每铸造十具弩机,必有七石粮从砖窑运往襄王封地,尾数 39; 七39; 字与银锭分赃、越商密信完全吻合。34; 他指着条陈中 34;匠人按名领粮34;
第83章 墨痕未干血痕湿,青史谁书壮士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