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吴会要?朝仪志》载:34;凡京官奏对,必陈三证于丹墀:一执典章,二呈实物,三具人证,着《金銮奏对规程》严禁空言。34; 永熙三年孟冬,金銮殿的铜鹤香炉腾起紫烟,谢渊的皂靴踏过九级汉白玉台阶,怀中证物匣的寒梅纹与殿角獬豸钟的北斗刻纹遥相呼应。当王之涣 34;更上层楼34; 的千古名句化作殿角风吟,且看这一阙奏对如何让钱纹血证震动天听,使寒梅真魂重铸钱法,在丹墀之下、玉阶之上,完成对二十年贪腐的终极审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永熙三年十一月十五,卯时初刻。金銮殿的三十六方藻井倒映着晨光,永熙帝的冕旒在蟠龙柱间投下细碎阴影,谢渊的靴声惊动了檐下悬挂的 34;铁骨冰心34; 匾额 —— 那是泰昌帝御笔,二十年来首次在奏对中被真正照亮。
34;陛下,臣有三证,请垂圣听。34; 谢渊的膝盖刚触地,宗人府吏已抬上青铜证物架,三层台面上分别陈列着减重钱、盐引、钱范,在百盏宫灯照耀下泛着冷光。
34;第一证,吴越减重钱三百枚。34; 谢渊夹起一枚钱样,缺笔 34;吴34; 字在阳光中漏下七点光斑,34;每枚含铅四成,范底刻匠人编号,34; 他指向钱背枯叶寒梅,34;伪纹叶脉即砖窑地道图,七道主脉对应私军七大粮库。34;
户部尚书展开鎏金盐引,朱砂批红在黄绫上如凝血:34;第二证,襄王超领盐引千道,折钱七十二万贯,34; 他的手指划过 34;余引通商34; 处的改笔,34;每引七钱分赃,暗合北斗七星,恰是弩机零件的铸造成本。34;
谢渊揭开最下层的绸布,三百具钱范的枯叶寒梅在殿中连成北斗阵:34;第三证,砖窑钱范三百具,范底凹痕乃匠人断指所刻,34; 他的声音突然哽咽,34;丙巳 01 号范面,至今嵌着匠人陈六的指骨碎片。34;
萧栎侍立御前,望着谢渊腰间的合璧玉佩,终于明白御花园初遇时的风筝线,原是清吏向皇权递出的信任之绳。当谢渊展开《砖窑布防图》,七十二道风筝竹骨的投影恰好覆盖北斗阵眼:34;陛下请看,
第99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