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2章 拒绝哈佛:只接受普林斯顿[1/2页]

我的学生全是巨星 卡文帝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去,这两天喝不了凉的。”
     电话打过去。
     那头的林纤拒绝的很干脆。
     陈一航愣了愣:“吃个烧烤,和喝凉的有关系吗?”
     林纤道:“反正亲戚来了,不方便。”
     “再等几天吧。”
     陈一航无奈,只好把请她帮忙,翻译点数学内容的事情说了说。
     林纤欣然答应。
     “记得,欠我一顿烧烤。”
     次日。
     陈一航从网上找了一份数学年刊的标准格式模板,比照着,把需要汉译英的内容,打到word里。
     另外,他也确认了,正文论证部分,直接扫描证明文稿就行。
     不需要在电脑上,一个个的敲打上去。
     数学论文牵扯到大量的公式,这些公式,用电脑机打费时费力不说,也容易出错。
     陈一航拿着要翻译的资料,找到林纤。
     林纤翻了翻白眼。
     接过。
     拿起《星际穿越》的英文文稿给他。
     “真成你的专用翻译了,这个刚做完,那个又来了。”
     陈一航笑道:“给你提成。”
     林纤摇摇头道:“不用。等你将来挣了大钱,想做国际上的生意,给我留个翻译秘书的岗位,就可以了。”
     她假装不知道,陈一航已经开始做生意。
     而继续把他当成,一个写写科幻小说的体育老师。
     林纤一边说着,拿起新的翻译看了看,眉头微微一皱:
     “Math(数学)?”
     陈一航点点头。
     林纤惊奇地翻了翻,“就这么一点内容,10多分钟就搞定了。”
     陈一航回了趟教室。
     40班已经粉刷完成,再无一点火灾的痕迹。
     他马上想起100万基金的事情。
     这几天一忙,忘了给学校打钱了,校长也不催催。
     等今天处理完投稿,就把那钱转了吧。
     再次来到C部办公室。
     林纤果然已经翻译好了。
     陈一航马不停蹄,拿着文件,和孙振河一起,用打印机开始扫描。
     当天下午。
     将文稿发到了数学年刊的收稿邮箱。
     “大功告成!”
     “怎么样,紧张不?”
     孙振河搓了搓手,“紧张还好,兴奋,师父,我到现在还和做梦似的。”
     陈一航嘿嘿一笑:“没事,数学年刊会让你回归现实。”
     孙振河疑惑道:“啥意思?”
     陈一航解释道:“我查了查,数学年刊的审核周期很长,最快两三个月才有结果。”
     “平均审稿时间一年左右。”
     “等吧,等着等着,你的所有兴奋劲儿,都会沉淀下来了。”
     经常在《数学年刊》上发表文章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数学年刊收录的稿子,在正式发表之前,会经过严格的审查。
     只有经过所属领域内专家的认可,才会刊登。
     而如果有争议,那会经过多轮专家验证。
     周期大大延长。
     那些审核的专家,都是一方的大拿,天天不是在这听报告,就是忙于某个节目或者课题。
     不可能一发过去就审核。
     整个周期,比《自然》《科学》的收录,长的多得多。
     陈一航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但他没想到,这个过程,比他预想的快。
     快的多得多。
     …………
     北联。
     普林斯顿大学。
     近一个世纪之前,从哈佛手中接过了数学年刊的运营权,联合高等研究院共同编辑。
     现在已经成为了数学领域内的最顶流期刊。
     单就数学而言,含金量碾压《自然》《科学》。
     只不过,刊登文章数量不多,次数也不如《自然》《科学》那么频繁。
     甚至有的季度,0发表。
     但数学年刊不在乎。
     贵精不贵多。
     全年100篇不嫌多,50篇不嫌少。
     只不过分散到微分、拓扑、数论、代数、分析、泛函、统计等领域,就显得孤零零了。
     在这个期刊上,收稿最多的当然是北联籍的数学家了。
     这片土地上,毕竟笼络了全世界最顶尖的数学家。
     至于华籍数学家……
     创刊以来,出现的次数,实在微不足道。
     而且多非独立创作。
     当《数学年刊》的数论编辑威坦森,看到新邮

第172章 拒绝哈佛:只接受普林斯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