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那道“调军十万,参与重建”的圣旨,如同一道滚滚天雷,彻底震动了整个大宁帝国。朝野上下,万民之内,无不为陛下这前无古人、闻所未闻的惊天手笔,而感到深深的震撼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
然而,圣旨下达,仅仅是拉开了这场宏大变革的序幕。
如何将十万百战精锐,与数百万散乱的灾民,以及那两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皇帝的意志,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重建伟业,这才是对安国公张大山和他麾下那套“格物”体系的……终极考验。
张大山深知,兵马未动,技术先行。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建设”面前,光有军队的纪律和灾民的力气,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精准的测量,以及因地制宜的、先进的营造之法。
否则,再多的人力,也不过是无头苍蝇般的混乱堆砌,甚至可能因为错误的施工,而留下更深重的隐患。
于是,在十万大军正式开拔之前,一支更为特殊的、规模虽小、意义却更为重大的“先遣队”,便已在安国公的亲自部署下,星夜兼程,分赴天南、云梦两大灾区。
这支队伍,便是由安国公五子张柱子,和七女张丫丫,共同率领的——皇家格物学院,灾后重建技术勘探总队!
……
天南之地,洪泽未退。
张柱子,这位如今已在帝国营造界声名鹊起的年轻人,并没有急于带领他麾下的百余名营造科学子,去立刻着手挖掘什么泄洪渠。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建立“水文观测站”。
他将队员们分成数十个小组,乘坐着蒸汽龙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灾区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手中拿着的,不再是传统的竹篙和绳索。
而是一系列由格物学院最新研制出的、足以让当世所有水利官员都为之瞠目结舌的“勘探神器”。
——有可以精确测量水流速度的“转轮流速仪”。
——有可以探知河床深度的“铅垂测深索”。
——更有那架早已在修建铁路时便大显神威的、可以精确测量地势高差和角度的“经纬仪”。
他们,在这片汪洋泽国之中,日夜不休地,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水文数据普查”。
他们测量着每一处洪水的流速与流向,记录着每一片被淹区域的水位变化,勘探着每一条被冲毁的河道的淤积情况。
他们甚至还走访了无数世代居住于此的老船工、老渔民,将他们口中那些关于“哪里的河道容易决堤”、“哪里的洼地最易积水”的宝贵经验,一一记录下来,与自己勘探到的数据,进行相互印证。
这些在传统官员看来“多此一举”、“纸上谈兵”的数据和信息。
在张柱子和他的队员们眼中,却是绘制未来蓝图的、最不可或缺的……黄金基石!
……
与此同时,在赤地千里的云梦旱区。
另一场同样艰巨的勘探,也正在安国公七女张丫丫的带领下,悄然展开。
丫丫此行的任务,表面上,是带领“防疫先遣队”,指导地方进行灾后防疫。
但实际上,她还肩负着一个更为隐秘,也更为重要的使命——土壤与地下水资源普查。
她知道,父亲“蒸汽水泵,倒灌云梦”的计划,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想要让这片土地彻底摆脱干旱的宿命,就必须摸清它自身的“脾性”,找到最适合它的、可持续的耕作与灌溉方式。
于是,在指导地方官府建立起“隔离病院”、推行“饮开水”等防疫措施的同时。
丫丫也带领着一批农学司和医药司的学子们,顶着毒辣的日头,走遍了云梦灾区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
&
第623章 学院学子,奔赴一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