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进大华朱雀街时,济世医馆的木门还敞着半扇。洛风用粗布擦了擦八仙桌上的药渍,桌角堆着的鲜药草正散发着清苦气——马齿苋带着土腥的酸,白头翁裹着山涧的凉,黄连的苦劲最冲,混着秦慕伊刚泡的薄荷茶,倒也成了独特的药香。
“都围过来。”洛风拍了拍手,十八岁的洛羽赶紧搬了小板凳,伙计阿明也停下了碾药的活儿。最近街面上痢疾闹得凶,医馆里的草药消耗得快,洛风便想着趁晚饭前,给两个年轻人好好讲讲常用的几味药。
秦慕伊端来三个粗瓷碗,往里面续了热茶:“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吧,马齿苋你们总该认得。”她从竹筐里抓出一把,翠绿的茎叶上还带着水珠,顶端开着细碎的小黄花。
洛羽凑近闻了闻:“这不是田埂上到处都是的野草吗?奶奶以前总采来凉拌。”
“就是它。”洛风捏起一根茎,“你们看,茎是圆柱形的,一节一节像小竹子,颜色是淡红或绿色,摸上去滑溜溜的。叶子是互生的,倒卵形,边缘光溜溜没有锯齿,阳光下看,叶肉厚厚的带着点蜡质。”他顿了顿,指着墙角的药圃,“这种草不挑地方,路边、菜园、荒地里都能长,耐旱耐涝,哪怕被踩烂了,沾点土就能活。咱们北方从春到秋都能采,南方更是四季常青。”
阿明在一旁记着笔记,忍不住问:“洛先生,这草看着普通,治痢疾到底靠什么?”
“问得好。”秦慕伊接过话头,她年轻时在药科馆学过,说起成分来条理分明,“马齿苋的有效成分多着呢。黄酮类化合物像槲皮素、山奈酚,这些是抗氧化的好手,能减轻肠道的炎症反应;有机酸比如马齿苋酸、苹果酸,能抑制痢疾杆菌的活性;还有多糖,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另外,它含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止泻,而钾盐则能补充病人拉肚子流失的电解质。”
洛风补充道:“它的性子偏寒,味酸,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收敛止泻,对付湿热引起的痢疾最管用——就是那种拉出来又黏又稠,还带脓血,肚子一阵一阵绞痛的情况。新鲜的捣汁喝,干品煎水喝都行,用量一般是30到60克,鲜品可以加倍。”
阿明听得认真:“那要是痢疾拉得脱水了,光用它行吗?”
“不行。”洛风摇头,“得配伍着用。比如配上黄连、黄芩,清热的力道就更强;要是便血多,就加地榆、槐角;腹痛厉害的,加点木香、白芍。”他看向洛羽,“前几天东头杂货铺的王掌柜,就是典型的湿热痢,一天拉了十几次,里急后重的厉害,我给他开的方子就是马齿苋配白头翁、黄连,三剂下去就好转了。”
秦慕伊这时从里屋抱来一束枯瘦的草药,根茎粗长,顶端带着灰白色的绒毛,看着像个白头老翁的脑袋。“这是白头翁,专治痢疾的要药。”
洛羽好奇地戳了戳那些绒毛:“这名字真形象。它长在什么地方?”
“多在山坡草地或者灌木丛里,喜欢凉快湿润的地方,咱们秦岭山区特别多。”洛风剥开根茎外面的老皮,露出里面黄白色的木质部,“你们记着,它的根茎是类圆柱形的,有点弯曲,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顶端残留的叶柄基部带着白色绒毛,这是它最显着的特征。叶子是基生的,三出复叶,叶片卵形,边缘有锯齿,背面带着白色的柔毛。春天开紫色的花,像小铃铛一样。”
“这味药的成分可比马齿苋复杂。”秦慕伊拿出一本泛黄的药书,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像白头翁皂苷A、B、C,这些是杀灭痢疾杆菌的主力,对阿米巴原虫也有抑制作用。还有白头翁素,是一种内酯类化合物,能镇痛、抗炎,缓解痢疾引起的腹痛。另外,它含的甾醇、糖类也能辅助增强疗效。”
“它的药性比马齿苋更寒,味苦,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力道更猛。”洛风强调,“尤其是对付那种病情急、热度高,拉出来的脓血颜色鲜红,肛门灼热的痢疾,非它莫属。不过因为太寒,脾胃虚弱的人不能单用,得配点温补的药调和一下。一般用量是9到15克,煎水服。”
阿明突然想起什么:“前阵子城西张大户家的小孙子,是不是用了这药?”
“对。”秦慕伊点头,“那孩子十岁,一开始只是拉肚子,家里没当回事,后来开始发烧,拉脓血便,一天拉二十多次,人都快虚脱了。我们去看的时候,舌红苔黄,脉数,明显是热毒痢。我和洛风商量后,用了白头翁汤——白头翁15克,黄连6克,黄柏10克,秦皮12克,加了点甘草调和。当天煎了两剂,分四次喝,夜里就没那么烧了,第二天拉肚子的次数减到七八次,连着喝了五天,基本就好了。”
洛羽听得眼睛发亮:“还有别的药吗?”
洛风从药柜里取出一块黄黑色的东西,形状不规则,断面是鲜黄色的,闻着有股强烈的苦味。“这是黄连,治痢疾的王牌药之一。”他把黄连递给洛羽,“你摸摸,质地坚硬,断面很整齐,中心有髓部,有时候会有细小的须根残留。”
第744章 穿越之济世医馆的痢疾草药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