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二百三十)[1/2页]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秦巴汉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脚步丈量民情
     三月的田坝村,发芽的树木在微风中起伏,空气中弥漫着花朵的清香。林小华踩着田埂上的泥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去往学生家的路上。作为田坝小学的校长,开学第一周,她亲自带领教务主任王老师和几位班主任,分组走访学生家庭。
     “校长,前面就是张明明家了。”六年级班主任李老师指着不远处一栋贴着白色瓷砖的两层小楼说道。
     林小华点点头,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有人在家吗?”林小华站在门口喊道。
     刚说着,屋里就走出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男孩探出头来,看到老师,眼睛一亮:“林校长!李老师!”他转头朝屋里喊道:“妈,校长和老师来了!”
     张明明的母亲李桂花从厨房里快步走出来,还系着围裙,显然是正在做饭。她有些局促地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哎呀,校长和老师们怎么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林小华微笑着走进堂屋,环顾四周。墙上贴着几张张明明的奖状,但已经有些泛黄翘边。一张老式的木桌上堆满了课本和作业本,旁边还放着半碗没吃完的米饭。
     “明明妈妈,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明明在家的学习情况,看看家里有什么困难。”林小华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
     王桂花叹了口气,给每位老师倒了杯茶:“校长,不瞒您说,明明这孩子学习挺用功的,就是…… ”她欲言又止。
     “您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学校会尽力帮助解决。”林小华端起茶杯,目光诚恳地看着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
     “唉,现在是农忙季节,我和他爸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来。明明放学回家要做饭、喂猪,还要照顾他奶奶。”王桂花搓着手,“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经常要做到半夜。我们两口子大字不识几个,也帮不上忙...... ”
     “明明,你一般几点睡觉?”林小华轻声问道。
     “有时候......十二点多。”男孩的声音细如蚊蚋。
     李老师惊讶地睁大眼睛:“这么多作业吗?我布置的应该不至于啊。”
     “各科老师都布置,加起来就多了。”张明明小声解释。
     林小华和王主任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转向王桂花:“明明妈妈,您对学校有什么建议吗?”
     王桂花犹豫了一下:“校长,能不能让老师在学校多辅导孩子做完作业?回家后孩子也能帮我们干点活,早点休息...... ”
     林小华认真地点头:“您这个建议非常中肯。我们会马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和说话声。林小华转头望去,只见几个穿着衬衫西裤的人走进了院子。
     “徐县长?”林小华惊讶地站起身。
     徐县长也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走进屋:“林校长?这么巧,你们这是...... ”
     “我们在做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林小华简单解释道。
     徐县长眼睛一亮:“好啊!这才是真正深入群众的做法。”他转向王桂花,“大嫂,我是来看看您家产业发展情况的,没想到碰到校长家访。”
     王桂花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显然没想到县长会突然造访。林小华见状,主动介绍道:“明明妈妈,徐县长很关心我们农村的发展,这次来肯定是想了解您家有什么困难。”
     徐县长赞许地看了林小华一眼,然后亲切地和王桂花聊起了家里的收成、养殖情况。林小华注意到,徐县长问得很细,从稻谷产量到养猪成本,甚至问到了张明明上学的情况。
     谈话间,徐县长突然转向林小华:“林校长,你们经常这样家访吗?”
     “是的,每学期至少两次大规模的。”林小华回答,“特别是开学初,我们一定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只有知道孩子们在家面临什么困难,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徐县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得对。我们很多干部就是太脱离群众了,整天坐在办公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二百三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