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零五)[1/2页]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秦巴汉子
西城土豆出山记
星期四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进办公室,林小华正埋首于一堆文件中,眉头微蹙。作为县政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社情民意信息。突然,电脑右下角的QQ图标闪烁起来,是“西城县政协社情民意群”的消息提示。
“各位委员,双河镇2万亩土豆获得了大丰收,但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没有销售渠道,大量土豆堆在地里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掉了。”政协委员杨晓慧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还附上了几张照片——田间地头堆成小山的土豆,农民们愁眉不展的面容。
林小华立刻坐直了身体,打开了QQ群里的照片,仔细查看那些照片。照片中,一位老农蹲在土豆堆旁,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土豆,眼神里满是无奈。林小华的心猛地揪了一下,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看到村民辛勤耕种的日子。
“这情况太让人揪心了!”餐饮界政协委员孙少林马上回复,“我们餐饮协会可以联系收购一部分。”
“我们学校食堂也需要,可以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品。”教育界的陈晓雅也加入了讨论。
群里顿时热闹起来,委员们纷纷出谋划策。林小华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记录着每一条建议。他的眼睛越来越亮,一个想法在脑海中逐渐成形。
“各位委员,这不仅仅是双河镇存在的问题。”林小华在群里发言,“据我了解,我县多个乡镇都种植土豆,可能都面临同样困境。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他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几个乡镇的联系人。半小时后,他得到了初步反馈——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今年气候适宜,全县土豆普遍丰收,但外地收购商来得少,价格被压得很低,许多农民宁愿让土豆烂在地里也不愿贱卖。
林小华深吸一口气,揉了揉太阳穴。窗外,夕阳的余晖渐渐褪去,办公室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他打开文档,开始撰写《让土豆丰产又丰收》的社情民意信息。键盘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脆,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必须立即摸清全县土豆产量,建立销售信息库……电视台要加大宣传力度……工商联可以组织义卖活动……”林小华一边写一边喃喃自语,仿佛在与自己讨论。写到关键处,他不自觉地站了起来,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思考着每一个细节。
林小华写完反复核对之后,就把社情民意信息交给政协新一任秘书长郑泽民审核。看过之后,郑泽民签署了报送意见,立即交由陈主席审核。陈主席看过之后,马上签署“同意报送”四个字。
第二天一早,这份带着油墨香的社情民意信息就摆在了县委书记文尚武的案头。文书记刚开完早会,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他拿起文件,眉头渐渐皱起。
“小刘,把农业局蒋局长叫来。”文书记对秘书说,手指指了指那份社情民意信息,“还有宣传部的刘部长和工商联的王主席,下午三点开个紧急会议。”
当天下午的会议上,文书记将林小华的建议逐条分解落实。“农业局必须在两天内摸清全县土豆产量;宣传部安排电视台立即跟进报道;工商联马上策划义卖活动。”文书记的声音铿锵有力,“这不是一般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生计,必须特事特办!”
三天后,全县土豆产量的数据出来了——1.5亿公斤,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与此同时,县电视台的采访车已经跑遍了各个乡镇。晚间新闻里,农民们站在成堆的土豆旁,黝黑的脸上写满焦虑。
“我家种了二十亩土豆,往年能卖七八万,今年连两万都卖不上。”一位老农对着镜头说,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搓着一颗土豆上的泥土,“再卖不出去,就只能看着它们烂掉了。”
这段画面播出后,县里的热线电话被打爆了。许多市民表示愿意购买“爱心土豆”,帮助农民渡过难关。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零五)[1/2页]